5烟气余热回收换热器布置位置
通常,烟气冷却位置有两种,一是空气预热器之后电除尘之前,另外一个是电除尘之后,脱硫塔之前。放在电除尘之前的优点是可以把排烟温度在引风机之前降下来,减小烟气量10%左右,可以解决引风机出力问题,同时抵消烟气侧阻力增加造成的厂用电增加。
另外放在除尘器前可以降低烟气温度,降低灰的比电阻,提高除尘器效率,减少除尘器的改造费用。通常,当灰尘的比电阻超过1010Ω˙cm时,电除尘器的性能就随比电阻的增加而下降(图6)。主要是由于比电阻过高,容易形成反电晕现象,使电除尘器的效率降低。
图6除尘效率与比电阻的关系
在不考虑烟气中硫酸蒸汽影响的情况下,飞灰的导电有表面导电和体积导电2种机理。表面导电体现了颗粒表面状态和烟气中水分的贡献,体积导电则取决于飞灰颗粒的成分。温度较低(150℃~180℃以下)时,飞灰比电阻以表面导电机理为主,当温度较高(150℃~180℃以上)时,则以体积导电为主。所以,飞灰比电阻是表面比电阻和体积比电阻的合成。
比电阻与温度的关系,一般如图7所示,有2个极值点。其原因是,当温度较低(60℃以下)时,烟气中的水分子均匀分布于飞灰颗粒内部。当颗粒温度升高时,内部水分子开始向外蒸发扩散,在颗粒表面形成一层液膜,飞灰比电阻明显下降,并在温度60℃~100℃范围内出现最低值。当温度继续升高,颗粒表面的液态水分开始汽化,飞灰比电阻急剧上升。根据不同研究结果,飞灰颗粒中的水分在150℃~200℃范围内才能挥发殆尽。此后随温度再升高时,体积导电机理起主导作用。由于飞灰颗粒属非晶体结构,随温度升高,其活化程度不断增大,颗粒内部的电子或离子导电过程加剧,比电阻急剧下降。峰值比电阻处于温度150℃~180℃或150℃~200℃的范围。
图7比电阻与烟温的关系
在实际运行中,电除尘器入口温度降低(低于120℃),粉尘表面吸附水蒸汽和其他化学导电物质,形成一层导电薄膜,比电阻值降低。电除尘器入口温度升高(高于130℃),导电能力增加,比电阻值下降(图8)。
图8电厂实测比电阻随温度的变化
因此,在除尘器前烟道布置烟气冷却器把排烟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可以提高静电除尘器效率,降低除尘改造的费用。但是,换热器布置在在电除尘之前,烟气含灰量大,受热面磨损严重,必须考虑采用耐磨材料和防磨措施。另外,由于排烟温度的降低使得烟气含尘量水分增加,灰尘容易粘结在阴极线和阳极板上,不容易振打下来。如果电除尘器内温度长期低于烟气露点温度,不但造成除尘效率下降,更会对电除尘器及尾部烟道造成严重腐蚀。
放在引风机之后烟道,烟气含灰量较小,受热面磨损问题基本可以忽略,不用考虑电除尘和引风机叶片的腐蚀问题。
两种布置方案在国内都有成功应用的经验,根据华能达拉特发电厂四期机组的实际情况,需要降低除尘器前温度,保护除尘器。空预器到除尘器之间的烟道也有足够的空间,因此,建议烟气余热回收系统布置在电除尘前的水平烟道上。
6排烟温度降低程度
排烟温度的降低主要从低温腐蚀、工程经济性和电除尘器效率三个方面进行考虑。通常认为,高于酸露点运行是安全的。另外要考虑到,进一步降低排烟温度需要付出的代价较高,一方面会增加换热器成本,同时会增加换热器阻力,造成厂用电的增加。
根据现有的设计煤种计算得到的酸露点为:104.3℃,排烟温度按91℃和120℃进行设计,保证了一定的传热温压,经济性较好。同时充分降低烟尘的比电阻,提高除尘效率,降低除尘器改造费用。
7烟气流速的选择
烟气流速的选择主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受热面的磨损,另外一个是烟气侧阻力。受热面磨损与烟速的3.3次方成正比,而烟气侧阻力与烟速的平方成正比。实际计算表明,烟气流速大于10m/s以后,烟气侧阻力急剧增大。但是烟速太低,换热系数会较小,换热器面积过大。
烟速越高,传热系数越大,烟气余热回收系统重量越小。考虑到烟速的变化并非只是单纯影响换热系数,过高的烟气流速会增加烟风阻力,同时管束磨损加剧。综合考虑电厂的实际情况,烟速宜控制在10m/s以内。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5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