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石灰-碳酸钠软化系统使其中的硬度和碱度均降低到0.5mmol/L以下,再通过一级三段反渗透浓缩,使得浓水至剩余42m3/h左右,水中含盐量比原水浓缩了四倍,达到近1%的含量。此时直接选用RO继续浓缩,计算预测水体具有轻微结垢倾向(LSI约为0.51>0)。
选用EDR的抗污染和对进水水质要求宽泛的特点,进行再脱盐和浓缩,电渗析器设计规格为400mm×1600mm,每台电渗析器安装250对电渗析膜,系统共配42台电渗析装置。回收率可达85%,最后剩6m3/h浓水去蒸发结晶,大大减轻蒸发结晶单元的负荷。蒸发单元浓缩配置10m3/h三效蒸发系统,结晶单元的配置与前面的方案相同。
2.1.4方案四
系统组成:TMF软化预处理+反渗透膜浓缩+EDR浓缩+蒸发结晶。工艺流程见图4。
在反应箱1和反应箱2中分别加入石灰和碳酸钠以及适量絮凝剂,送入浓缩箱中,浓缩箱的废水通过大流量循环泵送入TMF管式微滤膜装置。浓缩箱中废水的含固量在管式微滤膜的作用下不断提高,到达一定浓度后排往污泥浓缩压滤设备。
而错流而出的水中硬度、碱度、硅及其它固体杂质都大大减少,可以满足直接进入反渗透的要求。通过一级三段反渗透浓缩,使得浓水至剩余42m3/h左右,水中含盐量比原水浓缩了四倍,达到近1%的含量。此时直接选用RO继续浓缩,计算预测水体具有轻微结垢倾向(LSI约为0.51>0)。
继续利用EDR的抗污染、进水水质宽泛等特点,进行再次脱盐和浓缩,电渗析器设计规格为400mm×1600mm,每台电渗析器安装250对电渗析膜,系统共配42台电渗析装置。回收率可达85%,最后剩6m3/h浓水去蒸发结晶,大大减轻蒸发结晶单元的负荷。蒸发单元浓缩配置10m3/h三效蒸发系统,结晶单元的配置与前面的方案相同。
经过一级三段反渗透浓缩的浓排水也可以再通过一级TMF除去硬度离子,然后用海水膜浓缩到可进入蒸发结晶的程度。
2.2方案对比分析
2.2.1技术性比较
方案一在技术上先由一级三段反渗透浓水通过TMF再次软化处理,进入海水膜继续浓缩,浓水含盐量达到4%以上,再送去蒸发结晶。优点在于只要控制好水中结垢组分含量,利用现有的成熟反渗透技术可稳定运行,运行控制及维护均较简单。
方案二在一级三段反渗透后,浓水无需再次软化处理,利用新型结构的平板反渗透膜进行直接浓缩,浓水含盐量达到5%以上送去蒸发结晶,减少蒸发系统容量。但是高压平板反渗透膜是一种用于高含盐废水处理的新技术,其组件有加拿大和德国产品,目前在国内的生化、煤化工等废水上有试验性应用,并没有大量的实际案例。
方案三在一级三段反渗透后,浓水无需再次软化处理,利用对进水要求相对宽泛的电渗析装置继续浓缩,浓水含盐量达到5%以上送去蒸发结晶,减少蒸发系统容量。电渗析本身为成熟技术,在高含盐水处理上有一定优势,应用频繁倒极技术可防止浓差极化现象,电渗析的脱盐率较反渗透低,其产水需返回前级的反渗透处理。
方案四以管式微滤单元代替软化过滤的预处理单元,可省去澄清池、过滤器、超滤器,直接进入一级三段反渗透浓缩单元,使系统更加紧凑。后续再浓缩可以是直接用电渗析,也可经TMF再次软化后用海水膜装置进行。TMF是一种错流式大通道微滤膜系统,可以承受高含固量的废水,近年在高含盐高有机废水处理上均有应用,取得了一定运行经验。
2.2.2经济性比较
4种方案的投资及运行费用比较见表3。从经济角度来看,方案二无论是从投资还是运行成本方面都较其他方案少。但是并不能说方案二优于其他方案,因为方案二不是较为成熟的方法,并没有很多的应用。方案三中的电渗析技术在国内外已经较为成熟,但其较高的用电量是无法避免的一项支出。
方案四中新型的方法是导致了成本的增加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能缩小土地使用面积,无形中节约成本,在将来很可能会实现普遍化,并且保持现有的较高的处理效率。
3结论
以“零排放”的理念来处理火力发电厂的循环冷却高盐废水,是大势所趋,并且目前已有许多方法可以实现这一目标。本文在此提出的四种方案均可满足多效蒸发器结晶进水要求,并且达到最终的回收用水指标。
采用“预处理+脱盐浓缩+蒸发结晶”工艺可以将此高含盐废水有效处理,回收的淡水高于电厂新鲜水指标,可返回循环水系统或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作为水源。
四种方案的淡水回收率可达到96%以上,系统产生的淤泥可用于烧结制砖,最终的结晶盐可外运至指定填埋场地。
为使处理工艺的稳定运行,现电厂运行的各用水及排水系统应统一调配,做到进入废水处理系统的仅为循环水排污,尽可能不排入脱硫废水和生活废水,以免重金属离子和COD影响整个工艺运行。
通过对4个工艺方案的比较:方案一主要依靠投加药剂使水体软化浓缩,适合于较小的火力电厂,在此不适用。方案二技术不成熟,很可能会出现一些未知的问题,所以在此也不适用,方案四对占地面积的要求较低,但目前来看各项费用太高,无法采纳。方案三利用的是国内外都较为成熟的EDR电渗析,虽然有较高的用电量,但火力电厂有着很好的背景能源条件,完全可以满足设备运行的需求,在本火电厂较为适用。
参考文献略
《水处理技术》作者:包伟,黄勇,张宁博
作者简介:包伟(199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与工程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5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