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环保网讯:早就想写点东西来谈一谈目下非常“火”的话题--短程反硝化,这些日子的梳理终于有些眉目了。这一回就从它的前世说起吧......
短程反硝化--英文表达即为“Partial denitrification”,与全程反硝化对应,一般情况下研究者们有两种理解:一是硝氮还原为亚硝态氮的过程,二是亚硝态氮还原为氮气的过程,原则上两者都没有错误。但我们要谈的是前者,从硝氮到亚硝态氮的短程反硝化。
1.反硝化过程亚硝态氮积累现象
关于反硝化过程中亚硝态氮积累的报道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7、80年代了,那时候反硝化过程中出现这种现象是“不祥”的预兆,大家研究的目的是全力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人们总结了容易引起反硝化过程亚硝态氮积累的多种因素,如pH[1]、有机物类型[2]等。
例如,采用批次SBR反应器和初始NO3--N浓度为2700mg/L的人工配水,研究了pH变化(选取6.5、7.0、8.5和9)对污泥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为6.5和7.0时,反硝化受到严重的抑制;在较高pH下,7.5,8.5和9.0,反硝化仍然可以进行,但NO2--N积累随着pH的升高而增加,在上述pH下分别达到250,500和900 mg/L。随着pH的升高,NO3--N比还原速率也不断增大,对于NO2--N来说,当无NO3--N共存时,其比还原速率会有所提高,而当NO3--N共存时,其比还原速率维持不变。NO2--N比还原速率在无NO3--N共存时的提高程度是pH升高的函数。尽管pH从7.5增加到9.0会影响NO2--N的积累,但三种pH下完全反硝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大致相同。
短程反硝化的提出及其意义
随着厌氧氨氧化的发现,人们对亚硝态氮积累的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厌氧氨氧化过程所需要的氨氮通常从原水即可获得,而亚硝态氮则需要其它反应过程提供。目前看来,一般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短程硝化,另一种就是本次要提及的短程反硝化。
短程反硝化(Partial denitrification),上回已经明确了它的定义,即反硝化中硝氮被还原为亚硝态氮的过程。通过Web of Science搜索可以得出该说法最早出现在BioresourceTechnology期刊中的一篇论文。论文题目是“Performance of heterotrophic partial denitrification under feast-famine condition of electron donor: A casestudy using acetate as external carbon source”。翻译一下:电子供体充足-缺乏条件下异养短程反硝化性能研究:以乙酸盐作为外碳源的案例。该文第一作者是Gong Lingxiao,通讯作者是Peng Yongzhen。下面就简明扼要地介绍一下这篇重要的论文。
Highlight:
1)提出异养短程反硝化可以为厌氧氨氧化提供亚硝态氮。
2)易生物降解COD(RBCOD)/NO3比值为2.5实现亚硝态氮积累率71.7%。
3)外源反硝化在RBCOD/NO3比值低于3.5的条件下有利于实现更高的亚硝酸盐积累。
4) 在乙酸盐缺乏条件下,碱性环境(pH 9.0-9.6)限制N2O的释放。
引言:
厌氧氨氧化具有去除率高及能耗低的优势,已被认为是一种具有前景的低C/N比污水脱氮方法。然而,仍然会有10%的硝氮在此过程中产生,使得单级厌氧氨氧化工艺无法实现高效脱氮。
基于传统后置异养硝化(投加碳源以保证较高的氮氧化物去除效率)及厌氧氨氧化的种种缺陷(不足),提出的新工艺(即将厌氧氨氧化和短程反硝化联合)因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而备受关注。与传统的厌氧氨氧化与反硝化结合在一个反应器的单级系统不同,两段系统不会受到严格运行条件的限制(如有机物对厌氧氨氧化有负面影响、自养与异养微生物具有不同生长率等),或许更利于实际应用的稳定性。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5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2025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