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环保网讯:根据《“十三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到2020年底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能力占无害化处理总能力50%以上的目标,结合当前仅不足40%的占比情况,“十三五”期间垃圾焚烧项目的年均占比增速能够超过2.5%。由于国家政策推动以及环保形势的日益严峻,所以我们老百姓身边未来几年会出现很多垃圾发电厂。
首先,我们就来一起看看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科普知识吧!
垃圾焚烧发电为什么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垃圾焚烧发电作为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符合“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三原则。
1、减量化:垃圾焚烧后,一般体积可减少90%以上,重量减轻80%以上。垃圾焚烧后再填埋,可以有效地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
2、无害化:高温焚烧后可消除垃圾中大量有害病菌和有毒物质,可有效地控制二次污染。
3、资源化:垃圾焚烧后产生的热能可用于发电供热,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垃圾发电不但能变废为宝,产出电能,还能节约煤炭资源。焚烧7吨垃圾可节省1吨煤,假使全年城市垃圾的一半用作焚烧,则可省煤2000多万吨。
垃圾焚烧的过程到底是怎么样的?
来看一下垃圾焚烧工艺流程图: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到,生活垃圾由专用运输车送至垃圾发电厂,经地磅称重后开至卸料门,卸到垃圾储坑内,经自然发酵(堆放5-7天),析出垃圾中的部分水量以提高热值,期间产生的沼气、臭气回收至焚烧炉利用,垃圾堆存所产生的渗滤液,经处理达标后,作为全厂生产用水。
发酵后的垃圾经进料斗进入高达850~1100℃的焚烧炉内,焚烧烟气停留2s 以上,高温有效控制二噁英的生成。垃圾在锅炉内燃烧产生热能,用于汽轮发电机进行发电。垃圾燃烧过程所需的助燃空气取自于垃圾池内产生的臭气,使垃圾池维持负压,确保池内臭气不会外溢。
焚烧后产生的炉渣用作建筑材料,垃圾焚烧后所产生的烟气经烟气处理系统净化后,有效的去除烟气中酸性污染物,颗粒物,氮氧化物,重金属及二恶英等污染物,达到国标或欧盟2000标准后的洁净气体排至大气。在烟气处理过程中产生的飞灰,经固化稳定后运至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填埋。
焚烧发电厂二噁英的产生和控制?
生活垃圾焚烧厂烟气中的二恶英是近几年来世界各国所普遍关心的问题,自1999年比利时发生动物饲料二恶英污染事件后,二恶英更是倍受世人所关注,一时成为全球范围的热点。经过这一事件,二恶英在我国也是家喻户晓,闻毒色变。可以这样说,在今天研究生活垃圾焚烧厂烟气中二恶英的产生机理和控制措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必要和重要。要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厂,我们就不能也无法回避二恶英。
1二噁英的结构和特性
1.1二恶英的分子结构
二恶英(DIOXIN,简称为DXN)即PolyChlorinatedDibenzo-P-Dioxins,略写为PCDDs。简单地说PCDDs是两个苯核由两个氧原子结合,而苯核中的一部分氢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所产生,根据氯原子的数量和位置而异,共有75种物质,其中毒性最大的为2,3,7,8—四氯二苯并二恶英TCDDs(2,3,7,8—TCDDs),计有22种,;另外,和PCDDs一起产生的二苯呋喃PCDFs,共有135种物质。通常将上述两类物质统称为二恶英(或称戴奥辛),所以二恶英不是一种物质,而是多达210种物质(异构体)的统称。
1.2 二恶英的特性
二恶英在标准状态下呈固态,熔点约为303~305℃。二恶英极难解溶于水,在常温情况下其溶解度在水中仅为7.2×10-6mg/L。而同样在常温情况下,其在二氯苯中的溶解度高达1400mg/L,这说明二恶英很容易溶解于脂肪,所以它容易在生物体内积累,并难以被排出。二恶英在705℃以下时是相当稳定的,高于此温度即开始分解。另外,二恶英的蒸汽压很低,在标准状态下低于1.33×10-8Pa,这么低的蒸汽压说明二恶英在一般环境温度下不易从表面挥发。这一特性加上热稳定性和在水中的低溶解度,是决定二恶英在环境中去向的重要特性。
延伸阅读:
环保技术人员学习成长交流群
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全在这里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版权所有 © 1999-2022 北极星环保网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广告总代理:北京瀚鹏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2019] 5229-579号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 (京) 字第13229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直200384号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1101052014340号
Copyright ? 2022 Bj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