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节能工业节能评论正文

靠什么来推动节能?

2015-09-24 10:50来源:《瞭望东方》周刊作者:单素敏关键词:节能改造合同能源管理同方节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市场机制才能成为根本动力

合同能源管理1998年首次引入中国,是通过市场手段促进节能的服务机制,节能服务公司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十二五”以来,国家及北京市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出台了若干扶持节能服务产业的政策。

在地铁节能领域,由于漫长发展历程中存在不同的建设者和运营者,在技术的衔接上很难做到一致,“EMC作为运营过程中引入的外脑,可以把前期建设的思路和后期运行要求连贯执行起来。”秦绪忠对本刊记者分析,“对用能单位而言只需要提供一个场地给节能公司来实施方案,最后还有效益分成,几乎不用承担任何风险。”

基于这种优势,“北京地铁公司2012年首次采用EMC做了6站2区间LED照明节能改造,项目实施非常成功。”王胜利介绍,公司整个“十二五”期间的节能改造,主要也是以EMC的模式进行。

但这种市场机制也存在自身局限性,“对光伏发电、制动吸收等投资大、回收期长、技术复杂,节能量不易准确评估、测量的项目或是计量升级改造等不直接产生节能量的项目并不适用。”王胜利说。

对秦绪忠来讲,最大的困惑还在于目前EMC的推广速度太慢。“节能公司从盈利前景考虑是否投资,风险自担,政策对这样的企业应该是宽松的。但事实上,技术和设备以外的事情需要花费的精力太多,比如审批流程过长。”秦绪忠说。

一些地铁运营主体的理念也存在偏差,“你花了多少钱,该不该花,按说不应该是业主方应该关心或有能力关心的问题,但他们习惯以项目管理的思路来给你算收益分成的账。所以在国外已经很成熟的EMC,在我们国家有时被搞得不伦不类。”

而缺乏独立的第三方能源审计或评估机构,导致业主方与节能公司在诚信问题上扯皮的事情时有发生。秦绪忠对本刊举例称,“需不需要节能要有衡量的标准,节能量多少也需要有评判依据。但目前轨道交通的能耗考评包括计量,很多都是缺失的,业主说多少就是多少。”

地铁节能真正的内生动力,最终的落脚点仍然是市场机制的完善。

“能耗有标尺来衡量,不达标者按要求做节能改造;改造有系统性的技术方案;节能效果有权威的评价体系;业主方与节能公司有共同遵循的商业规范”。这样的良性循环适用于地铁建设、运行的全生命周期,是所有人共同的期待。

原标题:靠什么来推动地铁节能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改造查看更多>合同能源管理查看更多>同方节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