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节能工业节能评论正文

节能市场数千亿 但工信部节能司却大权旁落 背后有什么隐情?

2016-02-19 08:27来源:能源杂志作者:闫笑炜关键词:环保工业节能节能产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其实工信部与发改委之间存在博弈明理私底下都知道。”某电动车制造商负责人告诉记者:“甲醇汽车就是,前几年工信部一直想推,但是他们自己没有协调权利,发改委经常以不安全、技术不达标等理由不予论证通过。”

对于从业者来说,他们不得不面临归口部门的众多的困惑。“我们找经信委申请补贴,结果人家说不管这事。每个城市都不一样,但一般来说发改委还是管的比较多。”一位企业负责人表示。

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节能司语权不断被弱化的原因主要因不完善的制度而起。相关文件并没有对“工业”概念界定。传统意义上的工业节能包含钢铁、水泥、机电、汽车等,但也有业内人士将电力工业纳入到工业范畴。由于涉及到并网相关问题,主管单位归口于能源局,许多省份也成立了由地方发改委管理的地方能源局。这就使得地方上工业节能主管单位地方上出现了发改委、经信委并立的现象。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一位专家对《能源》记者表示:“关键问题还是在于‘电’。普遍认为的节能,是对二次能源的节约,也就是以电力节约程度作为考量。工业节能中大约70%都是以电为中心展开的,因为涉及到并网,因此,特别是在地方发改委和经信委之间,电力监管上发改委有较大话语权。”

这样看来,节能司在传统工业中不具备立项审批权,更不具备电力工业的管理职责,因此,在与发改委环资司的博弈中,节能司早已处于下风。然而,2015年后,随着环保部门的强势,节能司处于更加边缘化的地位。

环保部的夹击

在2014年前,这场围绕工业节能的权力博弈主要在发改委环资司与工信部节能司之间展开。然而从2014年中旬起,随着《新环保法》的酝酿实施。环保部一跃之间成为强势单位,工业节能行业从楚汉相争演变为三部委博弈的格局。

其实,在环保部以及各地环保局内部并没有相应的节能司或节能处主管工业节能,但是各地方环保局对工业用户的管理主要体现在监察与环评审批上,这两项职能与各地经信委多有重叠。

众所周知,环评报告已经成为工业项目的准入门槛之一。一般来说,经过发改委或者工信部立项后的工业项目,必须通过环评审批才能实施,特别是《新环保法》实施后,环评成为工业项目的红线。此外,《新环保法》与之前最大的不同,就是体现出了环保部门话语权、决定权和执行权。所谓话语权,就是在和其它部门联合执法的时候发挥主导作用。

河北省廊坊市某节能公司负责人告诉《能源》记者:“从2014年起,廊坊市开始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向工业用户推广煤改气,但是负责煤改气的实施主体是环保局,整改监察对象都是工业企业。基本上每次针对工业用户的监察,环保局监察大队都会随政府领导一起,甚至城建、环卫、城管部门都会参与,但是却不见经信委的相关人员。后来,地方环保局的一些领导干脆也兼任地方政府某个职务,现在环保部门很强势,很多环保局都有地方政府的后台。”

其实,相关文件显示,各地经信委节能中心均设有节能处,节能监察工作也是节能中心的重要工作职责,然而,事实上,支持经信委节能监察的政策更多是来自于工信部出台的相应措施,在多数人看来,这更类似于一种指导性的文件,并未赋予经信委相应的执法权。而《新环保法》颁布后,环保局有了相应的执法权,这导致了工业用户更看重环保部门的执法,与之相对的是地方经信委主管节能监察的职能被再次稀释。

原标题:封面故事 | 节能市场数千亿,但是工信部节能司却大权旁落。这背后有什么隐情?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查看更多>工业节能查看更多>节能产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