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传承与发展——厌氧污水处理技术在中国的产业化之路

2016-06-21 08:55来源:中宜环科环保产业研究作者:高嵩 俞岚 秋琳关键词:污水处理厌氧技术王凯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自“七五”攻关课题之后,我国的厌氧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八五”期间,国家在厌氧技术方面的投入不断加大,成功地建立起了一系列示范工程。“九五”的科技攻关,使得厌氧关键技术的水平、厌氧设备标准化以及工程应用等问题得到了识别和解决,极大地推动了厌氧工程的应用推广,截至2014年5月,我国已经建立了400多个UASB和EGSB反应器工程,可以说,中国的厌氧产业化之路已日渐宽广,那么,这条路上有着哪些标志性的人物和值得回味的故事呢?让我们将时针回拨,去看看这个时期的厌氧传承与发展。本文中的许多历史资料和珍贵照片,由王凯军教授无私提供,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在本期杂志《述说产业化之前的中国厌氧故事》一文中提到,1985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因为这一年,两个对中国未来厌氧界影响深远的人相遇了,“追攀更觉相逢晚,谈笑难忘欲别前”。

继1979年之后,Lettinga和他缔造的经典反应器UASB已经在世界厌氧领域掀起波澜。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也经历着这次技术进步的洗礼。1985年,Lettinga应邀参加在中国举办的第四届国际厌氧大会,这是Lettinga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而正是这次访华,让这位厌氧大师与中国结下了30年的不解之缘。这次会议上,他结识了中国著名的环境科学家、中国厌氧技术的第一代开拓者——钱易院士;与此同时,一个叫王凯军的年轻人闯入了他的视野。

王凯军教授在博士学位授予仪式上,与Lettinga教授握手,致谢与传承

这个鼓起勇气邀请Lettinga到其单位——北京环科所(现北京市环科院)参观中试项目的年轻人,正是今后中国厌氧技术走向产业化的第三代厌氧推动者——王凯军。其时他正在从事上流式水解池的大规模示范工程的研究。这项工作和这个年轻人深深地吸引了Lettinga,为此,他甚至推掉了日程中的晚宴,并在后期为王凯军安排了一个“三明治博士”课程,以便系统地将UASB的知识传授到中国。结果众所周知,这件事情成功了。

自“七五”攻关课题之后,“八五”期间,国家在厌氧技术方面投入不断,成功地建立起一系列的示范工程。这为厌氧污水处理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与此同时,中国的环保产业需求陡增。90年代开始,淮河成为中国污染治理的主战场,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流域性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淮河走上了依法治水的轨道。

根据国务院对“三河三湖”水污染治理的总体部署,1996年7月1日之前,关闭了沿岸所有产量在5000吨以下的小造纸厂。1997年12月31日零点之前实现了淮河流域所有重点工业企业废水基本达标排放。1998年1月1日对依然超标排污的企业关停,实施淮河治污“零点行动”。

“零点行动”对淮河沿岸的工业企业压力最大,除了关停并转一部分,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全部接到了环保的硬性要求,必须建设自己的污水处理设施,一时间淮河沿岸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环保建设高潮。(对于“零点行动”,目前行业开始普遍反思,认为当时的环保治理手段有违当时的社会发展主需求,所以行动过后两年,淮河的污染状况又恢复到了治理前的水平。对于这个行动的得失,本文不做深入讨论。)而厌氧污水处理技术,无疑在当时面临着一个突然爆发的增长。

延伸阅读:

【深度】产业化之前:中国厌氧污水处理的那些年 那些事

【深度】王凯军:创新厌氧技术 引领厌氧领域新格局

原标题:独家 | 传承与发展 ——厌氧技术在中国的产业化之路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水处理查看更多>厌氧技术查看更多>王凯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