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深度】产业化之前:中国厌氧污水处理的那些年 那些事

2016-06-21 08:45来源:中宜环科环保产业研究作者:洪翩翩关键词:污水处理厌氧技术钱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936年,一座在我国普陀山洪筏禅院内建成的的沼气池,拉开了我国近现代厌氧技术的发展史……在Lettinga的回忆中,中国是推行厌氧污水处理系统非常成功的国家,这得益于中国长期以来在农村推行的沼气使用政策。然而,沼气的使用却只是拉开了厌氧历史的大幕,中国厌氧如何从基于经验的应用工程迈向现代科技的产业化道路,如何在中国生根、成长、蜕变、成熟、到广泛应用,这些故事值得我们一探究竟。本文中的历史资料和珍贵照片,由钱易院士、胡纪萃教授、王凯军教授、任洪强老师等无私提供,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厌氧之初/郑元景

相比较中国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我们的环保事业无疑是走在前面的。1972年斯德哥尔摩环境会议归来,中国的领导层就已经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同时由于那时中国工业企业的大量建立,“嫩江死鱼”、“官厅水库污染”、“团结湖发臭”等都是那时期令人关注的“环境公共事件”。在“不走西方老路,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思路下,环境保护被确立为基本国策,水处理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获得了更好的工作条件。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国家建设的兴起,三同时制度的实施,在改革开放,建设祖国的感召下,中国的环保事业在那几年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1978、1979年,对于世界厌氧发展史而言,举足轻重。这两年间,Lettinga团队关于UASB的研究成果在世界学术界崭露头角,掀起了厌氧技术的研发浪潮,这股浪潮也自然席卷了环保事业正在崛起的中国。然而惊人的是,三四年后,1982年,中国的第一座应用UASB工艺的污水厂就在北京腐乳厂进入了工程试验阶段。即使在当下,这个速度也非常惊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稍稍对比一下膜技术应用,AMX和好氧颗粒污泥的应用)。更何况考虑到当时的信息传播效率,中国同行无法查找更多的资料,也无法实时沟通咨询,那么这个速度的出现,无疑是奇迹。

实现这一奇迹的核心人物是郑元景,时任北京环保所(目前的北京环科院)的副所长。根据Lettinga的文献报告,他是中国率先研发UASB技术,并推动该技术在食品工业领域应用的第一人。王凯军曾这样评价他的这位恩师:郑元景先生是我国罕见的具有创新思维却被业界淡忘的大师级人物,他是中国唯一一位在水解-好氧、接触氧化和厌氧USAB等方面具有开创性工作和杰出建树的大家。

这样的评价,勾起了我们对这位大家的关注。然而遗憾的是,现代搜索引擎里关于郑元景先生的记忆,也不过寥寥百余字:郑元景(1934─)汉族,福建仙游人。列宁格勒建筑工程学院毕业。曾任北京市环保科研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北京市第八、九、十届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别津贴”。1998年聘为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

历史随时间封存。关于这位元老级人物的故事,已无法再现,但为了不致让厌氧发展历史断层留白,我们还是努力地从王凯军的口述中,从郑元景先生自己的科研文章里,去捕捉蛛丝马迹。

1975年,郑元景先生带领团队,开始了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城市污水的小型试验和中型试验,并开展了这项工艺的机理研究。而这项技术的研发应用,在当时基本上与同时代的日本保持同步(而这项技术就是在日本风行的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的核心工艺单元)。目前,这项技术已逐步演化成曝气生物滤池工艺(BAF)。

1982年,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的第一座应用UASB工艺的污水厂便在北京腐乳厂进入了工程试验阶段。同年4月-9月,郑元景先生在《环境保护》杂志连载了6篇题为“高浓度有机污水处理”的文章,这6篇文章,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厌氧技术的机理、工艺设备以及在高浓度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等。如今看来,这6篇文章,似乎成了郑先生留在网络里关于厌氧技术一段最深刻、最全面的描述了。

右起:Lettinga、钱易、王凯军

1985年前后,王凯军师从郑元景,俩人一道开发出了水解-好氧联合工艺。这个工艺堪称神来之笔,是系统论在污水处理领域的成功运用,即利用厌氧的产酸阶段作为后续好氧段的预处理工序,极大地缩短水力停留时间并提高污水的可生化性。水解酸化,目前已是大部分工业难降解废水处理的“标配”,而在创立阶段,无疑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浪漫的想象及创新的勇气。

时间挡不住一位大家在厌氧历史舞台上的谢幕,但是,回看郑元景先生的文章,我们依然能强烈地感觉到,除了卓有建树的科研成就外,他所传达的“污水中的有机物是一种能源”、“厌氧生物处理是回收能量,净化污水的好方法”“把工业废水处理厂转变成水资源厂”等治污理念,如今仍为环保人士所广泛推崇。他为环保领域、厌氧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也化作春泥,滋润着一代一代的环保科研工作者们继续前行。

延伸阅读:

【深度】王凯军:创新厌氧技术 引领厌氧领域新格局

钱易院士:蕴含自然智慧的厌氧技术 未来污水处理的主力军

原标题:独家 | 产业化之前:中国厌氧的那些年,那些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水处理查看更多>厌氧技术查看更多>钱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