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节能工业节能项目正文

江苏镇江市“十三五”环境保护重点工程表

2016-10-13 13:43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超低排放脱硫脱硝环保项目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八)环保倒逼经济转型,促进产业低碳绿色发展

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着力化解产能过剩、淘汰落后产能,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有效减轻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发展体系。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新一代低碳绿色新兴产业集群。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现代服务集聚区建设,推动服务业现代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促进农业设施提档升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布局合理、特色突出、产品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

2.严格环境准入要求

全面落实《镇江市主体功能区制度实施意见》,严格实施《镇江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严格实施环境准入标准和管控要求,建立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坚持严控增量与减少存量并举,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落实环境保护负面清单制度,严控“两高”行业新增产能。太湖流域禁止建设含氮、磷特征因子工艺废水排放的工业项目。全面清理整顿违反环评制度和“三同时”制度的建设项目。

3.加快淘汰过剩、落后产能

严格项目管理和市场准入,严禁建设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本)、工业和信息化部《部分工业行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和产品指导目录(2010年本)》、《江苏省工业和信息产业结构调整、限制淘汰目录和能耗限额》(2015年本),限期淘汰落后产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化解过剩产能,强化去产能工作力度,鼓励企业主动淘汰低端低效产能,推动产业高端、绿色发展。

4.着力推进循环经济

构建全社会认同的循环经济发展环境,创建更具代表性的循环经济示范社区、示范企业、示范园区,进一步增强群众认可度和参与度。持续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引导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构建企业内、企业间、园区内、社会间物质、能源循环产业链。重点推进镇江新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丹阳市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市建设,实现省级循环化改造园区全覆盖。省级开发区建成省级生态工业园区,国家级工业园区积极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区。全面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实现全市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全覆盖”。加快循环型农业建设,探索种养结合、生态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九)加强环保能力建设,提升环境监管水平

加强环境监测、环境监察、环境应急、环境管理信息化、环保宣教、环保科研等六方面的能力建设,建设与全面小康相适应、相匹配的环境监管体系,实现环境监管能力由部分达标向全面达标、全面提升转变。

1.提升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完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加强水源自动监测能力建设,完善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并与省环境监测中心联网。配备高性能环境应急监测车等相关设备,完善酸雨、噪声、灰霾、气溶胶、地表水等的自动监测网络建设,与现有环境监测网络有效整合,形成覆盖全市的多因子、多层次的常规与应急监测体系。

建立大气环境质量预报系统。开展大气污染形势预报和城市AQI预报业务工作,建设动态预案评估系统业务平台,实现重污染过程的预测预警分析、重点污染源和周边贡献动态追踪、应急预案动态调整和效果评估功能,为我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及达标方案制定提供支撑。

增强综合检测分析能力。配置土壤污染监测设备、饮用水相关指标分析监测仪器、重金属污染与生物毒性应急监测设备、水质生物毒性在线预警监测设备、生态环境监测仪器设备和有毒有害污染物监测仪器设备,配备专业监测与分析人员,加强培训交流,拓展监测因子范围。

2.推进环境监察能力建设

加强环境监察执法机构队伍建设。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和能力建设,积极推进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统一配备调查取证、应急救援等监管执法装备。全面推进环境监察机构配备使用便携式手持移动执法终端,规范执法行为。

强化污染源监控体系建设。持续完善污染源监管业务平台系统。完善“12369”信访举报系统。开发镇江市总量控制系统与排污权交易管理平台系统,建立污染源帐户系统,在国家、省和市控重点污染源建设企业端总量控制系统,完善刷卡排污与刷卡交易。强化企业排污申报管理,推进国控企业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和信息发布工作。

推行网格化分级环境监管。依据新《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的要求,推行区域的网格化环境监管,对网格划分监管等级、明确监管职责、落实监管措施、布置监管力量,提升监管能力。探索建立“市级、区县、街道乡镇、企业”四级监管模式,形成层级分明、互为补充的环境监察网络。

3.强化环境应急能力建设

建设风险防控管理指挥系统和环境风险源防控管理系统,实现对突发环境事件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后勤保障功能。配齐配强应急工作人员及相关装备,依托环保技术能力强的企业,增建环境应急处置队伍,确保应急救援专业化、社会化、快捷化。

4.加强环境信息现代化建设

加强环境信息化机构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环境信息运行机制、分级维护机制、政府主导的经费保障机制、面向市场的技术保障机制、应用软件统一研发机制、全员培训机制。

推进环境信息网络基础能力建设。建设覆盖市、区环境信息纵向骨干通信网络,实现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交流,满足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各层级、各业务部门的应用需求。

建立环境信息资源大数据中心。完成环境信息资源规划,基本建立科学、完善的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形成职责明确、科学、完善的环境信息资源获取、共享、开发利用、服务发布机制。开展镇江市环保系统云计算平台建设,建立与省、所辖市(区)互联的市级环境信息资源大数据中心,提高环境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

深化环境信息应用与服务。加强我市环保政府网站群建设,提高市环保局官方政务微博的网络影响力,增加环境信息公开的力度。升级我市环保办公自动化系统,完善网上行政审批系统,提升环境信息服务能力。完善全市环保网络舆情系统,健全环保舆情信息的处理网络,做到各辖市区舆情信息的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超低排放查看更多>脱硫脱硝查看更多>环保项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