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测评论正文

分析|我国政策环境评价模式与框架初探

2016-12-10 11:37来源:环境影响评价杂志作者:李天威关键词:环评法政策环评政策环境评价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政策(事后)评估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比当初的政策目标与实际效果,对政策的成败得失进行全面总结,以决定是否终止政策或调整政策。对于政策环评而言,应将政策环境影响跟踪评价的内容系统化,将政策实施实际产生的资源环境影响与当初的预测结论进行对比,对二者之间的差距进行分析,找出原因,为下一轮政策的制定提出环境保护政策建议。如果政策实施后造成了超出当初设想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也可以提出终止政策的建议。

政策的制定实施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涵盖整个政策周期,因此政策环评也应贯穿于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与政策制定实施的过程充分融合,并在每一阶段都能切实发挥决策辅助作用。

基于“预警 + 保障”的政策环评框架

根据政策环评与政策过程的关系,政策环评应聚焦重大环境问题和制度问题,对政策制定和实施发挥预警和保障两方面的关键作用。从评价程序上来说,首先应在文献查阅、相关方对话及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界定和分析与拟议政策相关联的环境问题,同时要识别拟议政策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在对现状问题和可能产生的新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对比的基础上,可确定出针对拟议政策开展环境评价的优先领域。

针对需要重点评价的优先领域,首先应根据政策内容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重点从环境风险预警和制度保障评估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就环境风险预警而言,应重点预测和分析拟议政策实施可能导致的中长期生态风险,以及因环境污染或突发环境事件等原因而可能对人体健康存在的风险。具体包括风险源、影响途径、影响性质、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最终后果等,提出防范重大环境风险的对策建议,为政策方案选择和优化提供预警。就制度保障评估而言,应主要分析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缺陷,包括政策实施是否具有适当的配套机制,政策执行者和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态度、政策逻辑是否合理等;二是制度缺陷,主要从法律、体制、能力和政策资源等方面分析现有制度对实施拟议政策的保障、支撑能力。对于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因素,提出完善和优化建议。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可综合论证拟议政策方案的合理性,制订环境可行的政策方案。针对环境可行的政策方案,可进一步提出预防和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政策优化建议。

最后,应着力推动环境问题主流化,具体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信息公开和成果宣传,使社会公众了解政策环评过程及其成果,获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二是政策制定和执行部门的能力建设,使其能够自上而下地主动防治环境问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应加强监测,及时发现非预期不良影响,提出改进建议供政策制定部门和执行部门参考。最后在政策周期结束后,形成系统的政策环境影响跟踪评价报告,供决策者制定下一轮政策时参考。

原标题:我国政策环境评价模式与框架初探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评法查看更多>政策环评查看更多>政策环境评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