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土壤环境保护策略研究

2017-02-09 13:21来源:中国环境修复网作者:陆军 骆永明等关键词:土壤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土壤环境管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摘要:当前土壤污染防治形势严峻、需求迫切、基础薄弱,任重而道远。土壤环境保护工作事关全面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败,是当前以提升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策略中任务周期最长、环保投资最大的环境要素板块之一。当前应本着范围有限、目标明确、措施有力的原则尽快依托行政手段积累经验和打开工作局面,长远看土壤环境管理策略应与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深化改革方向高度一致、一脉相承,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机制来遏制土壤污染趋势,推进修复产业,分步实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土壤环境质量提升和土壤生态环境安全。土壤环境管理须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历史与发展阶段特征,深入研究和妥善处理好土壤环境保护中面临的复杂社会问题、科学问题和技术、资金等短板,上下结合做好任务分解和实施阶段划分,形成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的施工“一张图”和战略“一盘棋”的布局。

1 我国土壤环境保护策略的研究背景

土壤是地球的皮肤,是孕育人类世界文明的基础。千百年来,我们对头顶星空的仰望,远大于对脚下土壤的关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土地资源一直是最重要的稀缺资源之一,它左右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命运,也影响着土地上承载的人居安全和人民福祉[1]。近百年来全世界以化石燃料大量使用为基础的快速的工业化过程,剧烈的干扰了几十亿年来地球土壤圈形成的动态平衡,给人类自身环境安全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土壤污染问题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必须有效面对的重大问题之一。由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地方政府和生产企业的考核和驱动因素主要是当期的经济利润,对土壤污染预防的优先级和监管不到位,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质导致土地污染。在工业化发展的中期前后,一方面土地污染会威胁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妨碍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且由于土地污染分布普遍、类型多样、存在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突出;另一方面,由于土壤污染的发生演变过程隐蔽、识别发现和治理修复活动的实践会持续很长时间,污染土壤的修复和再开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反作用于特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环境意识和社会行为的变化。

从这个角度来看,土壤环境管理与治理修复其本质上更是一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社会问题,土壤环境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调查方法、修复工程等硬技术措施发展;也需要环保产业、投资金融、企业自律等经济手段;更需要管理制度、监管体系、法律规范等行政法规约束手段。综合来看,土壤环境管理与水环境、大气环境的污染预防、源头治理、监测预警等不同,会更多、更持久和更深入的影响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环境利益诉求。在土壤环境的预警、调查评估、治理修复、再开发过程中,由于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繁琐复杂,在土地污染和修复治理过程中需要协调的社会关系复杂;土壤在体现其生态环境价值的同时更多的承载了土地租赁、土地商品等资源属性的价值,经济杠杆在妥善解决或妨碍土地污染治理和再开发活动中作用明显;同时,土地几乎承载了社会经济中所有类型的人类活动,土壤污染的防治对于可持续发展、城市景观和美学意义重大。

在我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土壤污染的隐蔽性、累积性特征,土地污染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当前不仅面临约16%的农用地不同程度污染问题,还产生了数百万块各种类型的工业污染地块。因此,采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观点,辩证的看待和分析土壤污染和环境问题,研究中国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阶段土壤环境管理的法规、政策、管理、技术、工程和产业、市场、投资等机制和模式的选择与组合应用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构建绿色发展理念,化被动治理为主动防控、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面对土壤污染防治这一艰巨任务,紧紧把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准确判断中国土壤污染防治面临的形势,精准构建国家土壤环境管理的社会治理模式;构建与切实改善土壤环境质量、推动环保产业实体经济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建设绿色美丽中国整体目标相一致的中国土壤环境管理与修复产业发展策略具有重要且迫切的意义。

2 我国土壤环境保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2.1 我国土壤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走上了通向繁荣富强的道路。近40年左右全球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中国这台庞大的世界经济发展驱动器一直在努力变革并承载13亿中国人的高质量生存和福祉利益[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业从零到有,60余年工业化大规模发展排放的污染物有90%都积累在土壤中。实践表明,生产性资源由国家所有并非解决环境问题的灵丹妙药,工业化工程而非生产资料所有制差异是造成土地污染的主要原因。严重的土地污染问题,虽然在不同的时期可能各有侧重的原因。全国遍地大力发展能源资源消耗集中的行业、次生污染排放严重的行业、相对低端的工业制造行业,且长期不能有效受控的工业生产环境是土地严重污染最直接和重要的原因。

2.2 我国土壤环境管理的工作基础

面临着形势严峻、规模庞大和过程复杂的土壤污染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国内的土壤污染环境监管和预防机制依然没有有效建立,工业生产环境现场监管十分薄弱,多年强化前置性审批,弱化后期针对性监管的诟病不仅导致了水、气、固废等点源排放问题突出,针对土壤和地下水等隐蔽性污染问题更是几乎完全脱离了环境监察执法的范畴。中国企业生产和堆存原辅料的厂区土壤环境的监管长期处于空白状态,企业长期经营生产导致的无组织排放土地污染,大量的在产企业土壤环境底数不清、拟搬迁或搬迁企业遗址尚未调查清楚、大量已经转换利用方式的历史遗留污染场地信息缺失等,导致中国污染地块的发现机制和有效识别任重道远。

2.3 土壤环境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十二五”期间虽然开展了全国尺度的土壤环境调查,在国家层面尝试发布了土壤环境管理的制度文件、质量标准和技术规范,在局部区域也开展了土壤污染修复的资金支持和工程示范。但中国的土壤环境管理仍处于风险管控的初期阶段,尚不具备规范的土壤环境调查识别能力和完整的污染地块清单、缺少土壤污染风险评估的技术能力,更不具备风险管理决策机制和框架、高效的污染土地再利用规划协调机制和土地污染信息公开的能力。我们仍不具备系统高效的土壤环境监管能力,不掌握土壤污染的清单和名录,不具备土壤污染修复的足额资金渠道,土壤环境修复的技术和施工能力依然薄弱。土地污染的预防和预警机制、基础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仍需时日。

延伸阅读:

我国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

原标题:专家力作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土壤环境保护策略研究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污染查看更多>土壤污染防治查看更多>土壤环境管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