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政策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发布(全文)

2017-02-16 09:29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内蒙古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风力侵蚀

全区风力侵蚀面积为52.66万km2,占总侵蚀面积83.72%。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自治区高平原地区,即呼伦贝尔高原、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高原地区,大致与自治区中西部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和荒漠的分布相一致,这一地区目前主要是自治区草原畜牧业最集中的地带,风蚀沙化及草原退化严重。从侵蚀强度分布看,风蚀年最强地区分布在自治区西部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及呼伦贝尔沙地,大部分依傍河流和平原,是主要的产沙源;次强的分布在风水交错带的农耕地,如乌兰察布高原、锡林郭勒高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农牧交错区;风蚀最轻的是典型草原区,大部属微度侵蚀区。在行政区划上,除阿荣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根河市、喀喇沁旗、宁城县、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凉城县、昆都仑区、石拐区外,其它旗(县、市、区)均有分布。

3、水土流失成因

水土流失的发生、发展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其中自然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人类生产活动是主导因素。

(1)高强度降水和大风是导致侵蚀发生的直接动力。我区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多集中于7~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且常以暴雨形式出现,24小时最大降雨量27~210mm,高强度集中降雨易导致水蚀发生。全区大部地区风力较强且频繁,多年平均风速1.7~5.6m/s,大风日数平均20~40天,是发生风蚀主要原因。

(2)地形起伏不平,为地表径流冲刷侵蚀创造了条件。我区山地、丘陵和波状起伏的高平原所占比例较大,大部地区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特别是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土石山区沟壑纵横,沟网密布,沟深坡陡,受暴雨径流的强力冲刷,使沟壑不断扩张、下切,同时发生严重的面蚀。

(3)土壤结构疏散,抗蚀力差,极易遭受侵蚀。区内分布广泛的土壤主要有栗钙土、黑钙土、灰漠土、褐土和风沙土等,普遍腐殖质层较薄,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含量低,富含钙质,结构疏散,抗蚀力差,极易遭受风水侵蚀。

(4)气候干燥,植被盖度较低,尤其是春季植被未返青,而此时正是风力较大的季节,地面缺少植被保护,最易遭受风蚀。

(5)不合理的农牧业生产活动(如乱砍滥伐、过渡放牧及不合理耕种等),破坏了原有地表、植被和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与发展。

(6)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工矿企业以及城镇化建设项目迅速扩展,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造成大面积的原地表及植被破坏,进一步加剧了人为水土流失。

4、水土流失危害

受特定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以及土壤和植被等自然环境条件限制,我区水土流失分布范围广,面积大,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相互交错、侵蚀强度大、危害严重,使得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土地退化,耕地生产力降低,洪涝、干旱灾害加剧,农业面源污染,对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造成了严重影响,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1)土地资源遭到破坏,表土流失,生产力下降甚至丧失

全区大部地区地形起伏,地表沙物质丰富、松散,风大且频繁,而多发生在地表无植被覆盖、地表干燥的冬春季;并且降雨集中,多以暴雨形式出现,从而加剧坡面及沟道侵蚀,致使土地不断遭受蚕食、剥蚀,表土流失,肥力下降,蓄水保墒能力减退,农田减产,草场载畜量下降。根据有关研究资料,东北黑土区黑土层每年平均剥蚀土层厚度达0.3~1.0mm,而形成1mm土壤在自然状况下约需400年左右,60~70年开垦的耕地黑土层已由原来的平均80~100mm降到20~30mm,种植40~50年的黑土地,有机质含量一般降低到原来的1/3~1/2,由于地表流失和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严重影响着粮食产量。同时,由于侵蚀沟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耕地被切割或冲蚀,被迫弃耕撂荒,如喀喇沁旗1956~1978年间,因水土流失减少耕地竟达0.67万公顷,约占当时耕地总面积九分之一。

(2)淤积河道、湖泊、水库,危及河流行洪,导致洪灾

土壤侵蚀对河流生态安全的影响主要是引起河流、湖泊、水库泥沙淤积。雨季,水流侵蚀将泥沙从上游搬运到下游,堆积于河道、沟谷和低洼地带;干旱季节,地面干燥,堆积沙土遭受风力侵蚀,形成风沙流,致使下游河道、水库不断淤高,影响行洪能力,降低防洪标准,加大发生洪水灾害的频率和灾害程度,严重威胁着当地及下游人民生产、生活及生命财产的安全。自治区黄河流域总面积15.13万km2,水土流失面积11.13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73.56%,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向黄河输沙约1.8亿吨,其中粗颗粒泥沙1.0亿吨,致使黄河干流内蒙古段河底不断淤积抬高,河槽严重萎缩,河道形态不断恶化,部分河段已成为“地上悬河”。自1996年以来,河床与两岸地面相比,呈逐年淤积抬高、河槽过流能力降低的趋势,使得内蒙古河段凌汛灾害频发。1990年后已发生7次凌汛决口和1次汛期决口,2008年黄河奎素段冰坝溃堤给当地百姓造成9.35亿元的重大损失。河槽宽度已从1994年平均1500m萎缩到500m左右。个别河段平滩流量已由1990年以前的3000~5000m3/s降至不足1000m3/s,在1000m3/s的中常流量情况下水位普遍上涨1m,过洪能力急剧减少,防洪、防凌形势严峻。

延伸阅读:

内蒙古“草原化工”滋生环境问题 “十三五” 要重点补齐化工环保短板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土保持查看更多>生态环境查看更多>内蒙古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