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项目正文

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创新典范:嘉兴“江南水乡”模式“城市案例”分享

2018-02-08 14:12来源:中国建设报关键词:海绵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化改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途提升:

(1)污水点源污染控制:城市雨污水管网排摸及改造+农村截污纳管

为减少污水入河,应对已建的排水管网进行实测实量及CCTV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进行雨污串管改造、破损管道修复、断头管道连接等工作。

应推进农村污水截污纳管工作,并加强对农村就地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果的监管,确保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效果。

(2)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源头改造+合流制溢流调蓄

嘉兴市城中片区域为雨污合流制,合流污水溢流成为环城河的主要污染负荷来源。应对城中片合流制区域进行源头雨水截流、末端溢流污水调蓄处理等综合措施控制其污染。

(3)工业废水治理

全面开展重点工业企业标准化达标,实施清洁化改造。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推动污染企业“退城进园”,强化工业集聚区污染治理。

末端修复:

(1)活水工程:大包围内水动力调控工程

增大中心城区大包围圈内的河道流速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通过水利工程措施的有序调度增强河道水动力。

(2)河道水环境治理

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合理设置河道旁侧净化带和生态驳岸,改善水体水质,增加对雨洪的滞蓄和承泄能力。深化“以奖促治”政策,实施清洁工程,开展河道清淤疏浚、河道及断头浜疏通等,推进水环境连片整治。

中心城区通过“渗”、“排”、“蓄”、“防”相结合的手段,在协调城市防洪系统的基础上,统筹排水防涝系统,实现城市排水安全。

(1)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控制20毫米降雨量(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

建立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从源头降低城市排水防涝的风险,通过增加城市渗透面积来降低中心城区的径流系数,减少源头径流的产生;通过采用分散式的LID措施,延长径流路径;通过开放式的排水来维持自然的径流路线,延缓峰值产生时间,实现雨水的错峰排放。中心城区采取“控新治旧”的方式:对新建区域进行管控;对已建城区,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道路大修、有机更新等项目逐步进行改造,实现中心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的目标。

(2)提升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设计重现期2年~5年,对应降雨量每两小时63毫米~78毫米)

对城市新建设区域,包括有机更新区域,要求严格按照新的标准进行系统设计,做好城市排水管渠系统与内涝防治系统、低影响开发系统的衔接。对于建成区而言,重点对易涝区 “超标降雨”产生的地面漫流、滞留涝水做出妥善安排,消除内涝积水点,并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道路大修等项目提出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的改造方案,逐步改造建成区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达到设计重现期2年~5年的目标。

(3)完善内涝防治系统,应对227毫米降雨(设计重现期30年,对应降雨量每24小时227毫米)

针对中心城区排涝标准不能达到30年一遇的问题,结合《嘉兴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要求,通过提升闸站机组排涝能力,设置内河调蓄、行泄等实现排水防涝30年一遇的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结合嘉兴市河网密布、排水距离较短的特点,确定以内河为主要行泄通道,通过地坪标高控制和竖向优化,实现在发生较大降雨时,地面的积水基本可就近通过自然径流排放至附近河道,避免内涝的发生。

通过保护河道滨河空间,设置缓坡型或阶梯型滨河绿地,发挥内河岸线的调蓄功能。当河道水位上升时,淹没局部绿地空间,实现调蓄的目的。同时结合生态岸线整治,对河道岸线断面进行生态化整治,发挥河道净化功能。

发挥河道周边绿地(如植物园、长水塘沿线等)及湿地(如东郊湿地公园等)的调蓄功能,结合各防洪包围系统内河控制水位要求,通过标高控制将水系与周边绿地连成片,充分利用河道周边绿地的及湿地的调蓄空间,将其作为海绵体对水体进行雨洪调蓄。

(4)与城市防洪系统衔接

随着新一轮嘉兴市总规调整,中心城区范围由原来142.2平方公里扩展至257平方公里,应根据总规调整要求,做好以下衔接工作:

第一,为了有效应对防洪要求,降低排涝风险,城市防洪系统应结合实际,按照最新标准复核现状城市防洪排涝系统能力,确保涝水顺利排放。第二,对于新扩展区域,应科学研究,详细规划竖向高程及防洪形式,保证水面率,确保城市安全。

■分区管控

根据嘉兴市平原河网城市河网密布、河道上下游不明显的特点,嘉兴市海绵城市汇水分区按照流域汇水分区、支流汇水分区、城市排水分区、雨水管段排水分区不同级别,遵循由大到小、逐级递进的原则,最终划分为两级分区。

一级分区即流域汇水分区,主要根据城市防洪格局,以流域排水通道为界限划分为五个汇水分区。其中Ⅰ区属于城市大包围防洪区域,其他四个分区均属于大包围之外的小包围防洪区域。

对二级分区综合支流汇水分区、城市排水分区、雨水管段排水分区进行划分,即:根据河道支流的流动方向确定支流汇水分区,各支流汇水分区的界限通过分析市政道路主干管及雨水管段排水分区进行确定,划分时兼顾控规单元边界。

通过分析各个汇水分区的特点,提出分区的重点对策措施,同时进行规划指标的控制,严格落实控规单元。

■试点区建设概况

1.试点区概况

试点区域位于中心城区的中心位置,属于一级汇水分区的Ⅰ区,包含了I-8 、I-10、I-15、I-22、I-19、I-20、I-21、I-24共8个二级汇水分区,总用地面积约18.44平方公里。

试点区内涵盖旧城区、已建新城区、未建新城区等不同时期的区域和景区、水源保护地、居住小区、公共设施、工业仓储、城市广场和绿地、城市道路等多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建设类别。同时,也包含历史文化保护最核心的区域和城市中心重要的河湖水系及生态高敏感区域,因而在建设过程中,可采用多种技术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今后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将历史文化与水相结合,为海绵城市建设模式的推广树立典型范例。

2.试点区解决的问题

试点区包含了四种类型的区域,分别为城市雨污合流制区域,也是嘉兴市内涝积水最严重、唯一存在合流制溢流污染区域;已发展成熟的雨污分流制区域,也是嘉兴市重要的南湖景区和水源保护区;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建设区域;尚未开发的待发展区域。试点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水环境未达标和局部内涝。

立足嘉兴江南平原河网城市的基础建设条件,针对上述四种类型,分别采用源头减排(LID改造)、中途管控(排水管网系统整治)、末端治理(建设再生水厂、沿河沿湖设置调蓄净化设施等、河道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活水工程等)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合流制溢流污水收集处理、雨水面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精细化截控、城市内涝治理等问题。

3.系统方案

(1)水环境方面:

按排水体制不同,试点区分为雨污合流制区域(I-10,城中片)和雨污分流制区域(其他7个汇水区域),城中片雨污合流制区域削减现状污染入河量通过控制合流制溢流量来实现,其他雨污分流制汇水区域削减现状污染入河量通过雨水面源污染削减和雨污混接改造治理来实现。具体如下:

①合流制区域(城中片,I-10)

城中片区域是嘉兴市最早的老城区,根据建设目标可知,城中片目标水环境容量为每年16.87吨(COD,即化学需氧量),现状污染物入河量为每年27.84吨(COD),因此,该片区改善水环境,考虑安全系数,需要通过工程措施削减至少每年13.62吨(COD)污染入河量。

片区内用地性质以商业和居住为主,中心建筑密度高,道路狭窄,交通流量大,外围环城路绿带环绕,滨河绿带较为宽阔,为达到污染削减目标,提出两种治理方式,具体如下:

由上表可知,同样实现目标污染削减,两方案投资相差不大,方案一改造难度较大,影响范围广,改造需要时间较长,而方案二可行性大,影响范围小,工程难度小。因此,建议合流制区域(城中片)保留合流制模式,采用方案二进行改造。

②雨污分流制区域(其他7个汇水区)

根据建设目标可知,雨污分流制区域目标水环境容量为每年261.99吨(COD),现状污染物入河量为每年704.51吨(COD),因此,该片区改善水环境,考虑安全系数,需要通过工程措施削减至少每年466.33吨(COD)污染入河量。

雨污分流制区域除I-22外,现状基本已经建成,片区排水整体情况较好,但区域内仍有提升需求。从区域特点分析看,片区绿地占比较高,且呈分散布置状态,有利于开展源头低影响开发建设;水系发达,河道常水位为黄海高程1.0m,雨水管淹没出流为主,排水分区多且分散,不利于通过设置集中末端处理设施实现片区污染拦截或在末端开展大范围的污染治理。

从基本特征分析可知,该片有利于源头LID措施建设,不利于末端集中处置。因此,拟提出在雨水面源污染削减方面,主要采用源头LID改造为主、末端处理为辅的技术思路;在污水点源污染控制方面,采用过程雨污管网修复的技术方案,其中改造了1279处雨污混接现象和9处污水直排现象,每年减少了56.9万立方米的生活污水外排,折合COD约为每年170.84吨。

原标题: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创新典范:嘉兴“江南水乡”模式“城市案例”分享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海绵城市建设查看更多>海绵化改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