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基于环评数据的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基础状况调查研究

2018-02-12 10:03来源:地下水环境网作者:周俊 梁鹏关键词:土壤环境土壤污染环评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环评是我国环境保护源头防控的重要制度, 其评价文件的基本信息可为后期环境影响跟踪评价、 环境损害鉴定与赔偿、 环境污染治理与修复等方面提供数据支持。 上述土壤环境基础信息的数据挖掘表明, 通过环评开展建设项目场地的基础状况调查, 既能完善环评技术内容, 又能为土壤环境管理提供抓手, 还可为企业节省二次调查成本。

但开展数据整理与分析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以下为相关问题梳理和展望。

一是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技术要求不足, 有待进一步明确与加强。环境保护部部级审批的建设项目中仅20%左右的环评文件含有土壤环境现状监测内容, 即便是土壤环境现状监测开展相对较好的有色金属行业,所占比例也未超过70%, 地方审批的相关数据或远低于该比例。同时, 土壤环境现状监测数据给出具体点位坐标的, 占总监测点数的比例不足5%,说明当前环评文件对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的技术要求严重不足, 这主要是由至今尚无“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对土壤环评缺乏明确监测和评价要求所致。 建议有关部门按照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要求, 尽快出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 [4], 明确土壤环境现状监测的相关要求, 加强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的监测。

二是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适用性较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应加快修订步伐。 我国目前尚未颁布针对建设用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适用于农用地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 难以有效指导建设项目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上述分析表明, 评价判别标准的差别可导致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结论出现较大偏差,科学选择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 国际上很多国家都根据用地性质或评价对象的不同分别颁布了相应的土壤质量标准。 如美国根据保护对象的不同分别颁布了保护人体健康的《土壤筛选导则》 [5]和保护生态安全的《土壤生态筛选导则》 [6]。我国土壤类型复杂, 各种土壤类型在性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就本次统计的数据反映的情况而言, 一些地区存在某些指标高背景值的现象, 亟待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体系。 建议尽快修订GB 15618—1995标准, 并按用地性质不同, 充分考虑高背景值的实际现状, 出台新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以便顺利推进我国土壤环境管理工作。

三是环评文件中的数据表达方式多样, 数据挖掘耗时耗力, 数据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分析表明, 目前因缺乏相应的“土壤环评技术导则”要求, 土壤环境现状监测不仅工作质量、 时评参差不齐, 还存在数据信息不完整、 表达方式不规范、 数据结构不统一等问题, 使得数据挖掘工作相对较困难。 建议环境影响评价提高数据管理要求, 并充分考虑与其他环境管理制度的衔接, 制定相应的数据管理规范。 针对建设项目建立场地尺度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库, 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定期对环评文中的土壤环境基础数据进行抓取、 存储、 分析与应用, 增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土壤环境管理制度间的衔接。

四是土壤环境基础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健全, 信息公开或数据共享通道有待进一步打开。 据了解, 我国有关部门已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土壤环境基础信息数据库, 如中国数字土壤图数据库CDSM(China digital soil maps), 整合了全国1:5万比例尺数字土壤空间信息[7], 包括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 全(有效) 氮、 全(有效) 磷、 全(有效) 钾、 酸碱度等基础信息。 但该数据库尚未对外公开,用户无法查询, 难以形成有效的数据合力, 导致大量重复工作的开展, 增加了社会成本。 建议统筹协调农业、国土、 水利、 林业、 建设、 环保等部门, 充分打开数据共享通道, 完善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提高现有数据的利用效率。

摸清土壤环境家底是《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的基本要求, 多元化数据共享机制将大幅节省我国土壤环境状况调查的人力、 物力、 财力,机制创新、 制度创新、 方法创新将有助于解决许多悬而未决的疑难杂症。就土壤环境基础状况调查而言, 环评基础数据库的不断建设、数据结构标准化的不断完善以及数据深度挖掘技术的不断研发, 将极大地丰富我国土壤环境基础信息库, 并可为潜在污染地块的筛查甚至准确定位提供有效支撑。

参考文献

[1]陈美军, 段增强, 林先贵. 中国土壤质量标准研究现状及展望[J]. 土壤学报,

2011(5): 1059-1071.

[2]陆泗进, 王业耀, 何立环. 中国土壤环境调查、 评价与监测[J]. 中国环境监

测, 2014(6): 19-26.

[3]梁鹏, 潘鹏, 赵晓宏. 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大数据的若干思考[J]. 环境影响评

价, 2016(6): 21-24.

[4]周俊. 我国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设计探析[J]. 环境保护, 2017(12):

29-32.

[5]United States E P A. Soil Screening Guidance : User ' s Guide [ S ] .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Solid Waste and Emergency Response, 1996.

[6]United States E P A. Guidancefor Developing Ecological Soil Screening Levels[S].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Solid Waste and Emergency Response, 2003.

[7]张维理, 张认连, 徐爱国, 等. 中国1:5万比例尺数字土壤的构建[J]. 中国农

业科学, 2014, 47(16): 3195-3213.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环境查看更多>土壤污染查看更多>环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