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政策正文

江苏淮安生态河湖行动方案(2018-2020年)

2018-03-22 16:15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生态河湖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加强水资源保护

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刚性约束,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一是健全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严格实行计划用水管理和用水总量控制,到2020年用水总量控制在33.33亿立方米以内。二是严格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强化行政边界、用水户计量监测,防止不合理取用水。三是保障重要河湖生态水位,通过工程优化调度及洪水资源化利用,建设河湖水系连通工程,保证洪泽湖、白马湖生态水位分别不低于11.5米、5.5米;确保市干线航道最低通航水位,满足河道生态用水水量需求。(牵头单位:市水利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农委、市住建局、市环保局、市交通运输局等)

2.严格水功能区管控。一是完善河湖水功能区划。开展市级水功能区划分,进一步明确河湖功能定位,实现河湖水功能区全覆盖和全监测,开展饮用水源地安全评估和河湖健康评估。二是全面实施限排总量控制,根据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提出分阶段入河湖污染物排放控制计划,形成以水功能区纳污能力为控制目标的倒逼机制,严格入河排污口审批,对纳污量已超过限排总量的水功能区不新增工业项目入河排污口。三是推进水功能区达标建设,制定市、县(区)水功能区达标整治方案,2020年前完成不达标水功能区达标整治任务。四是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管。开展排污口普查、日常监测、巡查监督,建立入河排污口水质定期监测通报制度,加大违规违法排污行为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污水处理厂排污口设置未通过许可的城镇和各类园区,实行区域取水限批。五是完善尾水收集深度处理格局,新设置的工业污水入河排污口应当配套建设尾水湿地,结合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完善尾水排放方案。(牵头单位:市水利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农委等)

3.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到2020年,全部县(区)建成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区,清江浦区、淮安区、洪泽区建成国家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一是加强计划用水和定额用水管理。开展用水审计、合同节水试点和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动企业、单位开展水效对标达标活动,水平衡测试率达到60%以上,计划用水率达到95%以上。二是推进节水型载体建设。强化高耗水工业节水减排技术改造,推广管道及喷、滴灌、微灌等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0%以上,节水型企业(单位)、学校、社区、灌区覆盖率分别达到50%、40%、20%、40%以上,较“十二五”末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以上。三是强化供水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乡供水管网建设力度,区域供水实现全覆盖,强化非常规水源利用,推广中水回用、再生水利用、雨(洪)水利用。到2020年,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全市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再生利用率达到18%以上。四是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立合理反映供水成本、有利于节水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农业用水价格总体达到运行维护成本水平,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普遍实行,可持续的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基本建立,先进适用的农业节水技术措施普遍应用,农业种植结构实现优化调整,促进农业用水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化转变。(牵头单位:市水利局、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农委、市住建局、市环保局、市财政局、市物价局、市国土局、市教育局等)

(三)加强水污染防治

优化产业布局,调高调轻调优调强产业结构,大力开展工业、农业、生活、交通等各类污染源治理,从源头减少污染排放,降低入河湖污染负荷。

1.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合理确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二是执行禁止和限制发展的产业、产品目录,严格准入制度,开展纺织染整、化工、造纸、钢铁、电镀及食品制造(味精、啤酒)等重点行业污染专项整治,限制、淘汰落后产能。三是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试点,培育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发展要求的示范工业企业、示范工业园区和示范城市,引导各类开发区开展生态产业园建设。(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环保局;配合单位:市农委、市水利局等)

2.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一是执行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执行国家水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运用经济杠杆,进一步削减水污染排放。二是加强特征污染物管控,以化工等行业为重点,逐步建立特征污染物监控体系,督促企业自行监测并公开污染物排放情况。三是推进工业企业串联用水和园区(开发区)废污水循环利用,促进废污水“零排放”。(牵头单位:市环保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水利局等)

3.加强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一是加强城镇雨污分流和污水收集管网的配套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二是优化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布局,提升城乡污水处理能力,实施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分质处理,推进城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到2020年,县级以上城市(含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建制镇实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规模较大的规划发展村庄生活污水治理覆盖率达到90%以上。三是提高排放标准,鼓励有条件的污水处理厂利用湿地等方式进行生态处理,进一步削减氮、磷等污染物。(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农委等)

4.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一是全面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节水灌溉和生物防治技术,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建立连片生态农业园区,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快建设以节水灌溉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生态灌区,构建种植业尾水及农田地表径流的生态拦截屏障,实现污染物的有效控制。三是强化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治理,实现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收贮、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严控湖泊网围养殖规模,加大退圩退养还湖力度,推进生态健康养殖。(牵头单位:市农委;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国土局等)

5.加强水上交通污染治理。一是依法强制报废超过使用年限的船舶,推进船舶清洁能源(LNG)动力改造。提高内河危险化学品运输船舶安全和防污染技术标准。二是健全港口码头污水、垃圾存储接收和处置体系,合理布局设置污染物收集点,提高含油污水、化学品洗舱水等接收处置能力及污染事故应急能力。三是推进内河危险化学品运输船舶的船型标准化,强化危化品运输船舶的身份识别和动态管控,对港区存储实施动态全过程监控。四是建立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监管联单制度及多部门联合监管制度。2018年起运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监管制度。五是全面整治航道非法码头和浮吊船作业点。通过开展“两个一批”整治,到2018年底,基本完成综合整治任务,并对清理后的码头和浮吊船作业点现场进行生态修复。(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委、市农委、市水利局、市公安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安监局、淮安供电公司等)

(四)加强水环境治理

全面治理河湖“三乱”,消除黑臭水体,清除河湖污染底泥,遏制湖库富营养化,改善滨河湖空间环境质量,满足河湖水功能区要求。

1.全面治理黑臭水体。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态修复、长效管理”的技术路线,全面系统治理城市黑臭水体。到202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牵头单位: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城管局、市农委等)

2.全面治理河湖“三乱”。一是清理乱占乱建。全面清理河道管理范围内违法违章设施、废弃物,恢复河湖行蓄水空间。二是打击乱垦乱种。全面清理堤防滩地种植、养殖等违规违法生产活动。三是严惩乱排乱倒。重点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调水水源保护区及其输水干线、区域供水水源地及其输水通道、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水域进行排污口整治,打击偷排污水、乱倒垃圾等非法行为。(牵头单位: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配合单位: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农委等)

3.全面治理底泥内源污染。一是根据河湖底泥不同污染类型,采取生态清淤、干河清淤等适宜方式,清除污染底泥,减少河湖内源负荷。到2020年,全市城乡黑臭河道疏浚一遍。二是健全农村河道轮浚机制,牢固树立生态理念,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农村生态河网,每年完成农村河道疏浚土方1000万立方米以上。三是加强河道保洁,妥善处置河道淤泥,严防二次污染,提升淤泥资源化利用水平。(牵头单位:市水利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农委等)

4.全面治理湖库富营养化。一是实施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总量控制,对湖泊水库汇水区范围内涉及排放的园区、行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和严格监管。二是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强化蓝藻打捞、生态清淤、生物净化等措施,降低湖泊富营养化指数。三是加强调水引流,促进水体流动,缩短湖库换水周期,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牵头单位:市环保局、市农委、市水利局;配合单位:市经信委、市住建局、市白马湖办等)

(五)加强水生态修复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通过沟通水系、涵养水源、退圩还湖、保护湿地等措施,修复河湖生态,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1.实施水系连通。一是按照引得进、流得动、排得出的要求,完善多源互补、蓄泄兼筹的江河湖库连通体系,实现跨流域、跨区域互连互通。二是打通水系连通最后“一公里”,消除断头河、死湖,逐步恢复坑塘、河湖、湿地等各类水体的自然连通。三是完善引流活水工程,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引江能力和洪泽湖调蓄能力,促进水体有序流动。(牵头单位:市水利局;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国土局等)

2.推进退圩还湖工程。重点推进洪泽湖、里下河地区湖泊湖荡、高邮湖等退圩还湖工程,巩固白马湖退圩还湖成果、提升生态修复水平。到2020年,恢复湖泊水域面积不少于8平方公里;实施退渔还湖工程,全市主要湖泊渔业养殖面积压缩到22万亩以内。(牵头单位:市水利局、市发改委;配合单位:市规划局、市环保局、市国土局、市农委等)

3.推进五大湖群生态保护示范建设。一是开展洪泽湖、高邮湖、宝应湖、白马湖、里下河湖群等自然资源调查和保护规划修订,划定红线保护范围,明确功能分区与定位。二是开展水生态系统修复,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湖泊调蓄洪水、涵养水源、净化环境功能。三是建设五大湖群与骨干河网沿湖沿河生态林带,构建河湖相连、活水长流、山水林田湖草相依的生态大廊道,共同形成江淮生态安全屏障。(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市农委;配合单位:市环保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交通运输局等)

4.创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一是加强山丘区小流域生态治理,重点开展盱眙县山丘区小流域生态治理,涵养水源,提升水库水质。通过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实施河滨带建设、乡村生活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推广科学施肥、施药等有机种植、生态养殖技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清洁小流域出口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以上。二是加强平原地区生态综合整治。以农业生态系统、沟渠生态系统、林草生态系统建设为重点,提升平原清洁产流、自我净化等能力。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不少于18平方公里。到2020年,全市创建6条省级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三是加强湿地、湖荡保护与修复。开展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建设,修复古淮河、洪泽湖、白马湖等生态区位特别重要或受严重破坏的自然湿地,发挥河湖生态缓冲带功能。到2020年,修复湿地1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牵头单位:市水利局;配合单位:市农委、市国土局等)

5.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一是修复水生态环境。通过人工干预、生物调控、自然恢复等多种措施,修复水生生物栖息地,打通鱼类洄游通道,丰富生物多样性。二是增殖放流。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加大洪泽湖等重点水域珍稀物种和重要经济鱼类的放流力度。三是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区建设。坚持在河流、湖泊等渔业水域开展禁渔期制度,降低捕捞强度,缓解渔业资源衰退趋势。(牵头单位:市农委;配合单位:市水利局等)

(六)加强水文化建设

保护挖掘河湖文化和景观资源,大力传承历史水文化,持续创新现代水文化,不断弘扬优秀水文化,充分彰显特色水文化,丰富河湖文化内涵,形成“爱水、惜水、护水”的良好社会风尚。

1.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按照世界文化遗产标准,把大运河保护好。加大大运河淮安段本体及周边河湖整治力度,全面提升生态与文化景观建设标准,完成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挖掘整理大运河历史文化内涵,实施大运河文脉整理工程,全面保护展示运河沿线核心遗产及相关遗迹,打造运河博物馆群。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纳入水利发展规划,处理好大运河保护与水利建设的关系,新建水利工程与运河文化带有机融合,把大运河淮安段建设成为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味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使之成为大运河文化带上的样板区和示范段。把规划的市主城区运河风光带延伸至淮安水上立交,统筹运河两岸协调发展。(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文广新局;配合单位:市水利局、市住建局、市规划局、市旅游局、市交通运输局等)

2.建设水文化载体。实施淮安水利典籍整理与研究工程,研究河湖水系变迁规律,汲取先进治水智慧经验,传承河湖管理保护技术,实现传统水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完成物质与非物质水文化遗产普查,继续完善市级水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积极申报省级水文化遗产,开展水文化遗产解读工程。科学规划建设水利遗址公园、水利博物馆、水情教育基地等,为水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牵头单位:市文广新局、市水利局;配合单位: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等)

3.创建水美城乡。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水利风景区、水美乡村、美丽库区幸福家园、特色渔村、生态小镇建设,到2018年建成国家级水生态文明城市,到2020年高水平建成10个水美乡镇和120个水美村庄,80%的移民安置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新建“美丽库区幸福家园”5家、省级以上水利风景区15家,建成一批寓教于乐的水情教育基地,营造多样化的滨水空间和水景观,彰显区域河湖文化特色,锻造有淮安特色的人文水景和乡愁记忆。(牵头单位:市水利局、市住建局;配合单位:市教育局、市文广新局、市农委等)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修复查看更多>水环境治理查看更多>生态河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