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海水淡化技术正文

海水微絮凝预处理对超滤膜通量的影响

2019-10-23 10:18来源:乾来环保作者:赵瑾 等关键词:絮凝剂超滤膜超滤膜污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 2 海水三维荧光图谱(3DEEM) 分析

为进一步探讨微絮凝-超滤联用工艺对去除海水中有机物的影响,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对超滤和微絮凝-超滤联用后的海水进行分析比较。依据前人的研究[10-11] ,三维荧光图谱可分为4 个区域,区域A 和D属于蛋白类荧光,区域B 和C 属于腐殖类荧光。图3(a)为原海水的三维荧光图谱,可知,原海水在A 区峰值的激发波长/ 发射波长(λEx/ Em )为225 /338,代表芳香族蛋白类荧光峰,荧光峰有较强的响应强度,说明近岸海水受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影响较大;在D 区的荧光峰强度较弱,代表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在B、C 区有强度较弱的荧光峰带,分别代表紫外区富里酸类和可见区腐殖酸类,由于腐殖类荧光易受到高响应强度芳香族蛋白类荧光峰的掩蔽,因此区域B、C 的荧光峰不能看到完整的峰形[12] 。


图3(b)、图3(c)、图3(d)、图3(e)、图3(f)分别为超滤、10 mg·L - 1 PFC-超滤、20 mg·L - 1 PFC-超滤、30 mg·L - 1 PFC-超滤、40 mg·L - 1 PFC-超滤后出水的三维荧光图谱,通过比较超滤和微絮凝-超滤组合后海水的荧光峰强度可以看出,芳香族蛋白类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蛋白类荧光峰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说明超滤和微絮凝-超滤组合工艺能够有效去除海水中的蛋白类物质。原海水的区域A 荧光峰峰值为381,超滤后的荧光峰峰值为362. 5,随着微絮凝PFC 投加量的增加,荧光峰强度呈现逐渐减弱的趋势,说明微絮凝工艺能强化后续超滤膜对海水中蛋白类有机物的去除作用,超滤的去除效果并不理想。

2. 3 微絮凝对海水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微絮凝是通过投加电解质,利用反离子浓度的扩散作用和异性电荷的相吸作用,以减小悬浮微粒之间的排斥力,使其脱稳凝聚的过程[8] 。稳定动力学参数作为评价海水体系分散稳定程度的量化指标,可判断投加絮凝剂后,体系中分散微粒的微絮凝状况。Turbiscan Lab 稳定性分析仪通过检测水样透射光与背散射光的强度变化规律,能够测定微絮凝过程中海水澄清层、混合层、沉淀层的背散射光变化,通过计算出背散射光平均变化率的均值ΔBST,反映出体系中悬浮粒子和胶体的脱稳情况[13] ,考察PFC 对海水体系分散稳定性的影响。


由图4 可知,在扫描的第30 分钟,自然沉降的海水稳定动力学指数为0. 7,PFC 投加量为10、20、30、40 mg·L - 1 的海水稳定动力学指数分别为1. 4、1. 5、1. 6、2. 2。天然海水中含有腐殖酸、富里酸、蛋白质等亲水性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易吸附在悬浮微粒表面形成有机层,使其难以自然沉降,因此海水具有较强的分散稳定性。在海水中投加PFC 并进行微絮凝反应后,海水的稳定动力学指数明显增大,这是因为Fe3 + 水解产生氢氧化物和多核羟基化合物,这些水解产物之间会形成巨大比表面积的高分子三维聚集体,从而对海水中的胶体和悬浮微粒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此外,Fe3 + 还会对亲水性有机物产生吸附架桥作用,形成絮体沉淀。PFC 投加量越大,絮凝效能越高,对海水的脱稳作用越强,因此海水的稳定动力学指数越大。

2. 4 微絮凝对海水絮凝指数的影响

采用iPDA300 光散射絮凝度测定仪测定海水中絮体的入射光强与透射光强的比值[14] ,通过絮凝指数FI 直观地反映由剪切力变化所引起的絮体生长速度和浓度变化[15] ,进而描述微絮凝程度。


从图5 中可以看出,在前140 s,海水在投加絮凝剂前进行混合2 min,再加上水样经硅胶管流入检测器约20 s,FI 值基本不变。絮体的生长速率取决于颗粒间的碰撞频率和碰撞效率[16] ,投加PFC 后,胶体、悬浮微粒逐渐脱稳并相互碰撞形成絮体,FI 曲线逐渐上升。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FI 曲线最终趋于相对平衡,絮体的继续增长使其结构更加松散,对水力剪切力的抗破图6不同工艺超滤膜通量的变化Fig. 6Changes of ultrafiltration flux at varied process碎能力变弱,絮体易破碎,整个过程絮体的凝聚与破碎同时发生,相互竞争,最终两者达到平衡状态,形成相对稳定的絮体结构,絮体大小基本不变。FI 曲线的上升斜率代表絮凝反应速率,平衡的高度表示絮体最终的生长尺寸[15] 。天然海水由于具有较强的分散稳定性,因此FI 值较低,稳定在0. 03% ~ 0. 05% 之间;投加PFC 后,胶体逐渐脱稳发生凝聚,PFC 投加量为10 mg·L - 1 、20 mg·L - 1 的海水FI 值稳定在0. 05% ~ 0. 07% 之间;随着PFC 投加量的继续增大,吸附架桥能力更强,产生絮体的粒径越大,因此FI 曲线平衡的高度也越大。

2. 5 微絮凝预处理对超滤膜通量的影响

图6 为不同絮凝剂投加量下海水超滤膜比通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可知,在同样的超滤时间范围内,不同絮凝剂投加量的膜通量衰减速率和幅度的顺序为:UF > 10 mg·L - 1 PFC + UF > 20 mg·L - 1PFC + UF > 30 mg·L - 1 PFC + UF > 40 mg·L - 1 PFC+ UF,由此可见,超滤海水要比微絮凝-超滤组合工艺的膜通量下降严重,当过滤时间为120 min 时,超滤的膜比通量与初始通量相比下降了49. 3% 。在超滤前增设微絮凝预处理后,超滤膜比通量的下降速率有所减缓,主要原因是微絮凝过程对海水中悬浮粒子和有机物的去除降低了超滤膜表面的污染负荷,同时微絮凝产生的絮体在膜表面形成的疏松絮体层有效防止污染物与超滤膜的直接接触,从而减缓了由于吸附和膜孔堵塞所造成的污染。在本实验条件下,PFC 的投加量越大,膜比通量J / J0 值的下降速率越缓慢,当PFC 投加量为40 mg·L - 1 时,膜比通量J / J0 值大于0. 9,通量基本没有下降,PFC 投加量越多,絮体的尺寸越大,形成松散的絮体层结构更加有利于渗透性的增加,因此对膜污染的延缓作用愈加显著。

3结论

1)与超滤相比,微絮凝预处理能强化超滤膜对海水UV254 的去除效果,并对有机物中的蛋白类有机物有明显的去除作用。

2)投加PFC 絮凝剂使分散在海水中的悬浮微粒和胶体逐渐脱稳,促进了凝聚过程。较大投加量的PFC 使海水体系具有更大的絮凝指数FI,能提高絮体的反应速率和生成尺寸,从而提高絮体层的渗透性。

3)微絮凝预处理能减缓后续超滤膜通量下降,其减缓作用与絮凝剂的投加量密切相关,当PFC 的投加量为40 mg·L - 1 时,膜比通量J / J0 值大于0. 9,减缓膜污染效果显著。

原标题:海水微絮凝预处理对超滤膜通量的影响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絮凝剂查看更多>超滤膜查看更多>超滤膜污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