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市场正文

多种路线分步解决中国污泥处理处置问题

2014-09-15 08:37来源:中国水网作者:薛涛关键词:污泥处理污泥市场焚烧处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1)“ 推责”之不能倒逼出的污泥处置商机在低价要求中徘徊

正如前文所述,二十年前的引进和建设的标准,留下了含水80%的污泥,而这些作为污水中几乎全部污染物(很多成分同时也是资源)载体的污泥,直接进入填埋场破坏其正常结构并导致二次污染的发生,更普遍的是填埋场拒绝接收后被不当弃置,这方面的案例太多。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排水条例的发布,不同于以往的得过且过,在江苏省南京等城市,去年已经开始有官员为此背责的案例出现,以类似于北京何某被判刑的“门头沟污泥第一案”的方式推托责任给第三方(即通过不合理低价却在合同条款中声明要求安全处置的污泥处置外包合同来转嫁风险和责任)的逃避模式已经不能再次被采用。近期的福建和厦门的污泥处置项目招标连续流标的根本原因,首先是投标企业不愿意在不合理低价和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接手这“烫手山芋”涉险挣钱。

在福建和厦门案例中另一个代表性的特征是,两个项目提出的处理费价格都是110元/吨污泥(我理解是基于每吨80%湿污泥的BOT价格),路线分别是干化或者堆肥,这样的不合理价格也是导致流标的直接原因。虽然政府已经开始真正重视环保问题,但当事关政府投入时还是不能痛下决心,成为污泥行业乃至整个环保行业面临的最大制约。

1.2)低价和政府指令导致干化填埋成为一个历史阶段的过渡措施

80%污泥直接填埋甚至弃置导致的危害这里不用细谈,因此,在资金仍不富裕的背景条件下,把无害化和稳定化作为当前首要的任务先予以保证是急迫的任务。因此,环保部提出的含水率50%的污泥进填埋场的脱水标准成为了高干脱水获得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正如开篇提到的煮盐说所现),第二个原因就是价格因素和信息不对称(不能深入了解和信任其他资源化加技术),最终污泥处置手段仍然更多采用相对保守和便宜的填埋方式,由此减量化也被当作了重要的指标,一般而言,减量化技术本身往往同时可以兼顾到安全、稳定,而减量的程度取决于所付出的成本。

由于上述原因,近几年,在低成本前提下完成将湿污泥脱水至含水率50%以下并保证处理后污泥的安全稳定的技术获得了现实中的很多市场,尽管这类项目实际运行中仍需规范。基于经济上的现实压力,我国曾经有低成本为特征的以石灰搅拌实现含水率下降及稳定化的路线,但由于增量、对污泥泥质的彻底毁坏导致后续处置受限以及违背循环经济的原则,已经开始走向消亡。随后,在我国的污泥处理中出现了以山东景津为代表的板框脱水方式(也包括利用同济大学的科研能力在技术上进行了优化的上海同臣独特的叠螺式污泥脱水机),这一曾经很受关注、近期却由于为破水而必须添加化学物质而受到争议但仍在努力突破的中国式特色路线,也出现了脱胎于韩国的电渗析的国产电干化等受到关注的不需添加物质的干化技术,作为上述受制于低成本前提下的阶段性脱水的替代方向,但后者也面临很多需要克服的难题。

1.3)考虑到社会全成本,资源化终究是未来方向,国家政策全面到位前,污泥资源化企业的产业链整合能力和政策推动能力尤为重要

资源化并不是要把污泥本身当作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如果对此存在误解会进一步带来污泥处理资金投入更加不足的尖锐矛盾,这一点在若干年前已经与垃圾资源化的偏颇理解一起被理清了。污泥资源化的含义不是变废为宝,而是取宝于废。更重要的是,如果把农田、大气等其他非直接环境因素和成本考虑在内,资源化也许是唯一最合算的处理处置手段。当然,这样的计算和压力想完全体现到实际商业竞争中,需要政府的一系列法规和税费设计,在此之前,资源化企业利用自身在产业链整合中的能力,通过资源化的后端价值实现来减轻前端的处理费价格需求,对其相应技术在市场上的推广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公认可行的资源化路线包括以中科博联、沃土为代表的好氧堆肥等将养分还原于土壤和从国外技术引进后国产化的包括安阳艾尔旺、青岛天人在内的厌氧消化将沼气热量重新利用的两大方向,还有像天津裕川的提取蛋白质(BOT成本在150-200元)这类比较独特的资源化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消耗在城市的有机物多年不能得到回补,中国的耕地缺失有机质严重,带来对水环境和大气的污染,也带来化肥失效,农产品品质和产量下降和重金属含量提高的问题(土壤有机质除了本身的增产和提质作用,同时可以增加化肥的吸收减少对化肥的需求,和减少重金属被带入产品量),导致国家越来越重视提高有机肥施用的比例,这个给一直艰难的坚持土壤有机质回归土壤的资源化技术厂家以曙光,这方面也包括对嘉博文为代表的餐厨、粪便土地利用处置方向的积极影响。与之比较,虽然消化产沼气对能源实现了利用,并且由于产业链延伸方面比其他两类资源化路线简单,一直得到建设部有关方面的主推,但是,将宝贵的有机质作为能源消耗掉,其实根本上是受困于产业链延伸不易的次优选择。

由于农业部的要求,为了避免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不能完全分离,污水中的重金属通过污泥进入食物链,污泥制肥进入农肥目前存在困难,这是很多堆肥项目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中科博联打通了园林用肥渠道,而嘉博文本身一直有农肥的许可证,为这个重要方向的突破带来曙光。对于裕川的蛋白质提取,工艺中保证了重金属不会进入蛋白质,而蛋白可以用于工业制品,也可以进入农业,但这些也都要裕川自身完成产业链整合的工作。

在过去十多年中,污泥资源化在中国,可以用“看上去很美”来形容,其发展的步履维艰主要是受制于以下几个原因:

1、 受制于技术不够成熟以及后端产业链整合难度,早期资源化的项目大部分不成熟,包括大量的不成功的堆肥项目,也包括下述的建材资源化,使当前的资源化项目取得用户信任方面面临困难;同时,由于污泥技术路线选择多样,用户在选择上也会容易迷茫,E20环境平台近期推出的环境医院就是希望在这两个方面取得突破;

原标题:多种路线分步解决中国污泥处理处置问题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泥处理查看更多>污泥市场查看更多>焚烧处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