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工业固废报道正文

垃圾分类缘何止步不前

2014-09-17 10:39来源:中国建设报关键词:垃圾焚烧垃圾分类监测污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哗啦”一声,环卫工人一股脑儿将两个分类桶中的垃圾混合倒进垃圾车。目睹这一切的北京市民郑女士决定,以后再也不在家里做垃圾分类了。

分还是不分,相差巨大。垃圾混运给垃圾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加剧环境污染,并造成可循环资源的严重浪费。从2000年起,北京、上海、广州等8个城市作为试点,开始试行垃圾分类。然而,14年过去了,多数城市垃圾分类仍然无法到位,症结究竟在哪?

14年,试点依然在“试点”

以北京为例,垃圾分类活动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期。2000年,北京被原建设部确定为全国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此后7年,北京市政府主导组织垃圾分类宣传、社区人员集中培训、补助餐厨垃圾处理机等工作。

垃圾分类逐渐成为北京社区最“时髦”的活动。似乎一夜间,上百个社区开始行动,政府甚至将餐厨垃圾处理机搬进了分类试点社区。

2007年,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走访13个分类试点社区后发现,仅有一台餐厨垃圾处理机在运转。志愿者张伯驹认为,物业承担运营费用、散发恶臭及居民花费更多时间等因素使餐厨垃圾处理机最终“流产”。

第一阶段倡导的居民垃圾分类受挫后,相关部门将主要精力转向垃圾的大类粗分。2007年后,北京居民小区垃圾分类桶由原先的4类(塑料、金属、纸张、其它)变为3类(厨余、可回收、其它);到2009年底,垃圾桶再次“变脸”为两类(厨余、其它)。

尽管垃圾桶多次分类,但在中端运输环节,分开的垃圾往往又“合”在了一起。在位于北京北六环外的阿苏卫垃圾综合处理中心,笔者看到清运车里混装着易拉罐、碎玻璃等大量可回收物。

2012年“自然之友”调研了北京60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后发现,在240个厨余垃圾桶中,39%的桶内垃圾完全混合,完全分开的仅占1%。试点至今14年,垃圾分类似乎仍在原地打转。

利益相关方各打各的“算盘”

事实上,我国城镇中一直活跃着一个垃圾分类群体——拾荒者。在大街小巷,在居民楼下,在垃圾填埋场附近,他们长年累月地分拣着包装盒、塑料甁、破旧家具……许多废弃物,经他们之手避免了被浪费的命运。但这股自发形成的分散力量,距离一个现代高效的分类回收体系还十分遥远。

调查发现,垃圾分类流程中利益相关方众多,由于缺少激励和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合力。用“自然之友”城市固体废弃物组项目负责人小竹的话说,要么“兴趣不大”,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清运环节。分类运输增加成本,负责垃圾清运的环卫部门若无明确职责“宁可混装”。“环卫部门混运后或埋或烧,对如何利用其中的资源没有深入考虑。”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会长潘永刚认为,垃圾处理与资源回收利用应该是一体的。

回收环节。小竹说:“受市场影响,当废品处于低价时无人问津。”笔者发现,目前很多地方政府部门没有对垃圾减量予以补贴,分拣垃圾的人只能“一切向钱看”,挑肥拣瘦,而不会对垃圾分类尽心尽力。

焚烧环节。垃圾焚烧厂按焚烧发电的垃圾重量享受政府补贴。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12年下发的通知,对以生活垃圾为原料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均先按其入厂垃圾处理量折算成上网电量进行结算。长期研究垃圾处理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毛达说,在这样的情况下,焚烧厂首要考虑“吃饱”而非分类。

而在这些环节以外,还有一个利益相关方被忽视——产品生产者。

产品使用后的废弃物怎么回收,生产者最了解,可他们在垃圾管理中的权责利益并不清楚,自然也没有参与分类的动力。比如,电子产品废弃后,生产厂商是否需要对回收环节负责?毛达建议,建立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目前这一制度在我国只有相关的法律框架,没有实施细则。

原标题:垃圾分类缘何止步不前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焚烧查看更多>垃圾分类查看更多>监测污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