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测评论正文

【深度解析】环境医院——新常态下的行业革命

2014-10-29 08:43来源:中宜环科环保产业研究作者:刘秋琳关键词:环保产业环保企业环境医院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今天,站在第二届峰会的发言席,心情比去年更复杂:说到环境,心情格外沉重,你看京津冀的霾,北京马拉松戴着防毒面具的运动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痛;再看大势,政策机遇、市场机遇,则是充满期待和自信。可以说,对环保行业而言,当前,正处在特殊时代、特殊节点,政策机遇和产业瓶颈共存,民生期待和政府承诺共振,呼唤着革新力量的崛起,预示着环保将面临深刻的变革,业界正迎来新一轮的大洗牌。

一、环保行业在隐痛中催生变革。

说到环保行业现状,作为业内人士,我想用“喜忧参半”来形容。看看市场商机无限,但又觉得很不着力;听听政策暖风频吹,但一时很难落地。我的总体感觉是一个“乱”字;鱼目混珠、良莠不齐,政府“钱花了不少,项目没做好”,排污企业“两头不讨好”、环保公司“无所不能,同质化竞争”,监管市场“潜规则盛行,威慑力不行”……当然,面对这些行业的共同痛点,面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尴尬局面。更多的是参与各方的纠结和无奈。

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这样的节点上,一场围绕“环保”、“科技”的变革悄然而至:

一是围绕环境而生的两大变革

1、生态效应的变革。

我看到会议的名单,很多朋友来自北京,作为一名宜兴人,我非常同情北京的朋友,并真诚的希望你们能在宜兴多待几天。其实,不单是雾霾,好像重金属,POPs,土壤污染,农村污染在这些年突然涌现,我虽然在环保产业工作时间不长,但现在也明白,环境问题永远没有“突然”一说,只是病在“腠理”“肌肤”“肠胃”“骨髓”的区别而已。以总量控制的思路来“大处着眼”是对的,但解决方案绝不能再简单粗暴,而要学会“小处着手”,擅治“未病”。

2、环保需求的变革。

我们常说环保市场是政策驱动型和政府推动型,但究其根本,环保的原生需求并不是政策和政府,而是民众和健康。从世界范围看,各个国家环保实践的萌芽无一不是源于人民健康受到威胁。但是,当我们把环保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后,这个原生需求反而“被游离”和过多地“被代表”了,这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背道而驰的,需要正本、归位。

在民众健康的原生需求之上,次生出政府部门的治污需求进而污染企业的减排需求,而且多年来,两大次生需求的主体似乎一直囊中羞涩,其实倒不如说,是在环保的投入产出比面前不甘心为“政绩成本”和“守法成本”埋单,就像再富有的人,面对自己不欣赏的商品也会一毛不拔一样。而随着我国政治改良和法制完善,未来的新常态应是无能治污的政府和无力减排的企业就没资格存在。

二是围绕科技而生的两大变革

1、环保产业的变革。

当越来越多的环保项目更加注重的是环境质量改善的效果,而非项目本身的验收时,越来越多的环保企业就会认识到做环保的生意不是“一锤子买卖”,所以商品交割那样“银货两讫”“概不负责”的业务模式正在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类似于合同能源管理的环境服务,毕竟越能创造“价值”,就越会在采购清单上被列为优先级,所谓“没钱”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即使客户真的没钱,环保企业也可以凭借自己的资源整合能力或工艺优化能力帮忙“找钱”或者“省钱”。

2、竞争要素的变革。

同样的,当验收导向转为效果导向时,竞争要素也会发生变化。外国人来中国做生意,学会的第一个词是Nihao,第二个词就是Guanxi,这是中国市场的一种瘟疫,环保也没能免俗,本来为公平公正而设的招投标过程反倒成了权力寻租的温床。除此以外,为订单花落谁家而展开的企业竞争还经常呈现这样的怪象,即设备制造商像“售货员”,全凭一张嘴,工程建设商像“包工头”,全凭一口价,投资运营商像“高利贷”,全凭一袋钱。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负面一边倒的结果,归根结底是因为本应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被扭曲的配置方式错放到了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否则这些口水大战、低价竞争、砸钱比赛就可以分别成为宣传策划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资本筹措能力的体现,是对科技研发能力的良好补充。而随着产学研模式的日臻成熟和技术竞争力的地位提升,科学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路程会越来越短,而且一定是有的放矢。

原标题:朱旭峰:环境医院——新常态下的行业革命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产业查看更多>环保企业查看更多>环境医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