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张益:中国土壤污染防治现状与发展综述(最新版)

2015-01-14 08:45来源:固废观察作者:张益关键词:土壤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防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六、技术发展因地制宜

以土石方工程为主要手段的异位修复方式具有快速、简便、有效的特点,在近几年的城市棕色地块和工业污染场地修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仍将在今后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但应切实加强修复作业全过程的监测监管,严格防止二次污染或污染转移。与严峻的土壤污染形势相对应,我国的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尚显薄弱,未来从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分析,对于工业场地,目前亟待开发和推广低成本、高效率的依托综合集成和先进设备的原位或现场异位修复技术;对于农村耕地,目前亟待开发和推广低成本、环境友好的原位固化/稳定化技术和植物/生物修复技术。“在加强技术研发的同时,一要注重引进、吸收、消化适用于国情的国外先进技术,实现综合集成创新;二要注重搭建土壤环境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平台,加强修复技术的引进与本土化,加快带动土壤修复新兴战略产业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赵其国这样认为。

七、循序渐进切忌浮躁

因为土壤污染修复具有重投资、重技术的行业属性,并具有隐蔽性、复杂性、长期性、累积性、不均匀性和难可逆性等特点,且基本没有运营管理的长期回报,因此能否尽快建立完善的政策标准、设立专项的信托基金、界定合理的责任主体、形成创新的商业模式、开发适宜的技术装备等,是促进我国土壤污染修复市场破土释放,逐步解决法律、资金和技术等难题,并保障其健康和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由于其独特的行业属性和技术特点,决定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务必冷静、科学和循序渐进;切忌浮躁、激进和盲目冲动。“与大气污染、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治理起来成本更高、周期更长、难度更大。”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李发生表示。

八、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由于土壤既是污染物的汇,也是污染的源,所以相对于污染土壤的修复,更重要的是污染源控制和风险管控,要以不再形成新的污染为首要目标,对已经形成的污染迅速和有效地加以风险控制,不再任其迁移和转移,并严格管控在修复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土壤污染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直到近年来“镉大米”“毒生姜”“癌症村”“砷中毒”等严重土壤污染事件的发生和突发性环境公共事件的曝光,才使得土壤污染防治真正引起社会公众的重视。当前,我们亟需通过立法规定:对于确认受污染较严重的农村耕地,禁止种植任何可能进入食物链的农作物;对于拟开发利用的污染场地,未经开展环境调查及风险评估的、未明确治理修复责任主体的,禁止进行土地流转;对于污染场地未经治理修复的,禁止开工建设与场地修复无关的任何项目。参照环境污染预防、管控、修复“1︰10︰100”的经验比例,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越早越好,越往后污染越重、危害越大、花费越多,其优先次序是:首先应土壤污染防治、其次要土壤污染管控、最后才做土壤污染修复。

九、标本兼顾明确目标

土壤污染修复的发展趋势是:一是将从以污染物总量控制为目标,到以污染风险评估和管控为导向,并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机制来达到刺激地区经济发展的目标;二是将从主要针对单一污染物或单一介质,到兼顾多种污染物复合或混合污染,并兼顾土壤、地下水、农田耕种和作物生长等的综合治理。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法规和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土壤污染修复基本实现市场化,农业土壤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工业污染场地开发依法有序,大部分地区土壤污染恶化趋势得到遏制,部分地区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全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稳中向好。”而要实现这个中期目标,当前我们亟需要做的是,在明确责任主体和质量标准的前提下,按照“谁污染,谁付费”、“谁投资,谁受益”、“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基本原则,尽快建立起新型的商业模式,鼓励与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土壤环境保护事业中,切实改变当前土壤污染防治主要由中央财政投入的单一局面。

十、突破瓶颈推进发展

总体而言,对于土壤污染修复,目前谈论的声音和关注的企业都非常多,预测的市场规模非常大,众多资本也等候在外磨拳擦掌、蠢蠢欲动。但是客观分析,相较于欧美40多年的发展,现阶段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尚属发展初期的新兴行业,还没有很好的基础积累和技术储备,更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标准及环境管理框架体系,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土壤修复产业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一起共同努力,还需要走较长的一段并不平坦的路程。因此,我国未来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亟待加快开展顶层设计、完善政策法规、建立标准体系,来对这一潜在规模巨大的新兴市场进行规范和引导,并在逐步理顺部门关系和界定责任主体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政府和企业合作双赢的商业模式,组织开展先进适用技术和设备的联合攻关,设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专项信托基金,通过中央和地方政府联动、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形成多方合力来有序推进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原标题:【国际土壤年特稿】张益:中国土壤污染防治现状与发展综述(最新版)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修复查看更多>重金属污染查看更多>土壤污染防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