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水是谁的?水权改革开启中国用水新时代

2015-01-29 08:58来源:半月谈网作者:高远至 梁建强关键词:水权试点水资源水权改革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水权,这个我们现在还不太熟悉的事物,将在未来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并不奇怪,就像土地可以分到农户一样,水资源也可以分下去,而不是一直喝“大锅水”。水权这个新事物,将开启一个用水的新时代。

缺水成了一种常态

刚刚过去的一年,河南省新密市水务局局长徐少敏备受找水之苦。站在当地李湾水库岸边,他告诉记者,这是全市唯一的水库,如今水量处于死水位以下,丧失了供水功能。

新密隶属于郑州,人口约80万,在河南这个农业大省,新密以工矿业闻名。工矿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城镇化,使新密的用水量大增。显然,眼前的水库已无力支撑,当地只有不停地抽取地下水。

徐少敏说:“去年一年,新密地下水位平均下降了15米,严重的地方甚至下降了30多米。”这直接导致了供水危机的爆发。去年5月,新密三分之一城区约10万居民大面积停水。直到现在,由于供水量有缺口,高楼层住户仍然无水可供。

新密的处境是全国水资源短缺的一个缩影。近几年,河南等省年年干旱;整个华北平原已形成巨大的地下水漏斗;全国相当数量的河流不是水量不足甚至断流,就是污染严重;一些重要的湖泊水面大幅萎缩,南方丰水区也开始遭遇缺水之痛……

缺水是与用水量的快速增长相伴而生的。

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用水总量超过6000亿立方米,是新中国成立时的6倍。其中,工业用水从24亿立方米增加到1462亿立方米,增长60倍;生活用水从6亿立方米增加到790亿立方米,增长131倍。

近些年,我国农业用水基本维持稳定,工业、服务业、生活用水增加极快,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用水量与日俱增。1997年~2011年间,我国生活用水年均增长率约为3.0%,其中城镇生活用水年均增长5.2%。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贾绍凤说,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可是人均不多,用得多,污染还很严重,这让水资源短缺在我国成了一种常态。

据了解,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严重不均。2009年,联合国发布《世界水资源发展报告:变化世界中的水》,中国被列为缺水严重国家。

水权改革全面起步

或许认识上我们已了解水资源的珍贵,但行动上旧习难改,用水效率极低。

目前,我国平均单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4左右,不足一些发达国家的1/10;2011年全国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1,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奢侈型用水的洗车、洗浴等行业蓬勃发展,全社会还没有形成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

水权改革推动水资源的商品化、市场化,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贾绍凤说,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在水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基础上,把使用权分配到基层行政区域和微观用户。这与土地承包制类似,土地仍归集体所有,使用权则分给农户。

这是一项全新的探索。此前,只有甘肃、内蒙古等地做过一些小范围和初步的尝试。

国家战略层面推动水权改革的努力起始于2011年。当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专题聚焦水利改革发展问题,并提出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总量控制意味着要有红线,并对水资源进行分配、调剂。

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明确划定了到2030年全国用水7000亿立方米的总量红线。此后,在全国用水红线之下各地一直到县市,也划定了各自的用水红线,这可以说是把水权分下去的第一步,分到了各基层行政区域。

2014年,水利部又印发《关于开展水权试点工作的通知》,召开水权试点工作启动会,在7个省区开展不同类型的水权试点工作,力争用2年~3年时间,在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水权交易流转、相关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为全国层面推进水权改革提供经验借鉴。

目前,各试点省份的改革方案已纷纷上报,有的已经获批,水权改革进入全面起步阶段。

原标题:水是谁的?水权改革开启中国用水新时代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权试点查看更多>水资源查看更多>水权改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