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市场正文

土壤修复十讲之七:土壤修复资金与商业模式

2015-02-10 09:01来源:固废观察微信作者:张益关键词:土壤修复土壤修复项目土壤修复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很多人眼中,污染土壤修复是环保行业的一块“大蛋糕”。但事实上,污染土壤修复工程耗时耗力又耗资,有一种说法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的财富全部用于污染土壤修复都不够。因此,单一依赖政府财力支出肯定是不可持续的,若要享用好这块“大蛋糕”,全面打开污染土壤修复市场,解决资金来源的创新商业模式必不可少。

现状:资金依赖财政

我国现阶段污染土壤修复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先出让,再修复”模式,修复经费由土地开发商承担。目前采用这一模式的项目较少,其主要弊病在于无法约束土地开发商、防止其将土壤修复资金挪作他用,二是“先修复,再出让”模式,修复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土地储备中心将从搬迁企业收购的土地,在进行调查、评估、修复并通过验收后再进入土地流转市场。我国目前大部分污染土壤修复项目采用这种商业模式。

从当前我国土壤修复项目所采用的商业模式可以看出,修复资金大多数来源于政府,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政府承担的修复资金所占比例达四分之三。资金来源过度依赖政府,特别是中央财政,没有稳定的支付体系,就难以形成合理的盈利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土壤修复产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在"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拨款300亿元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按常理应可带动上千亿元的地方配套资金投入,但在目前政策法规和商业模式尚不十分明朗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对资金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地方政府都是在用“真污染场地、假配套承诺”来套取中央财政投入,各地实际投入的配套资金远远低于市场预期。

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研究员林玉锁认为,场地修复将使原来的老工业区升级改善,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场地修复不该只关注修复一吨土花费多少钱,而应从更广义的经济学角度考虑,“这笔账应由政府与企业共同来算”。

期待:商业模式创新

目前企业参与土壤修复项目的操作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方案设计与工程实施分离的模式,即先由专业单位进行调查评估与修复方案设计,再由专业公司负责修复工程的实施;二是工程总承包(EPC)模式,即由专业单位提供从前期调查评估到后期修复工程实施的整体服务。

但是上述两种模式均以工程技术服务为核心,无法有效保证土壤修复的效果与效率,特别是无法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由于各种原因,采用绩效合同服务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以及具有较好融资效果的BOT、PPP等模式,目前在污染土壤修复领域还没有得以推广。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是排污者通过缴纳或按合同约定支付费用,委托专业公司进行污染治理的新模式,是推进污染土壤修复专业化和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今后,政府将鼓励在污染土壤修复领域采用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等方式引入第三方专业公司进行整体设计、综合治理。

BOT模式即“建设-经营-转让”模式。BOT模式解决了资金来源的难题,以未来收益作保,便于项目融资,土壤修复成本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分摊。土壤修复企业可以从项目运营中获得盈利,积极性将大大提高。但是由于项目运行经营时间较长,可能面临各种风险,也增加了项目运作资金需求量,对土壤修复企业的风险控制和融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原标题:土壤修复十讲之七:土壤修复资金与商业模式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修复查看更多>土壤修复项目查看更多>土壤修复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