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京津冀战略一周年 环保“协同防治”任重道远

2015-02-26 08:30来源:中国证券网作者:姜隅琼等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环境保护法京津冀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京津冀战略一周年三大方向突破在即

2015年2月26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一周年,顶层设计方案《京津冀协同发展总规划》也有望近期发布。上证报记者梳理发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一体化中,交通、生态环保和产业转移将成为突破点。

京津冀,首次提出合作至今三十多年,概念几番演变,从首都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一体化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名字的更迭承载了内涵变化,从以首都北京为中心、服务首都经济逐渐演变成区域协同发展,产业衔接、功能定位各有侧重,更符合各方利益。

三十年破题

早在上世纪80年代,1982年版的《北京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就首次提出“首都圈”概念并进行首都圈规划

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并从顶层设计、产业对接、环境生态、交通网络等方面提出7点要求。

随后的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由此,“京津冀”作为一个词组第一次在总理政府报告中出现。

事实上,京津冀三地合作的渊源由来已久。上世纪80年代,1982年版的《北京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首次提出“首都圈”概念并进行首都圈规划,之后10年首都圈并没有实质合作;1994年,国家计委首次提出打造环渤海经济圈的规划,覆盖京、津、冀、鲁、晋、辽及蒙中地区。

进入新世纪,2004年11月,国家发改委启动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编制;2011年“首都经济圈”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不过由于三地政府协同性不够,同一概念各自表述,在实际操作中,各方利益不完全一致,跨区协调难度大,顶层规划编制进展也较慢,多次搁置。

原标题:京津冀战略一周年 三大方向突破在即 顶层设计将出台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环境保护法查看更多>京津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