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深度】环保NGO生存多艰面面观

2015-03-16 08:28来源:新金融观察关键词:环保NGO环保项目绿石环境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至今为止,环保非政府组织(NGO)已经在中国发展壮大近20年,但是从目前来看,“招工难”、“筹资难”、“税制不合理”依然是他们难以逾越的生存困境。

人员流动大

李春华的大学专业是中药学,2009年毕业时有不错的就业前景,不过她选择做环保公益,成为绿石环境行动网络(简称“绿石”)的全职员工,现在是绿石总干事。

绿石立足南京,主要环保项目是对江苏省国家重点污染源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在线数据分析、撰写专题报告、协调政府环保部门督促污染企业解决问题。

这么庞大系统的工作,李春华和她的团队需要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才能按期完成,她很少休到一个完整的假期。目前绿石只有5名全职人员,理事会成员也是这些人,为了保证项目按期运行和团队建设,每个人都在超负荷工作。

绿石的这5名“干将”皆为女性,年龄最大的29岁,最小的25岁。李春华说,以前也有过男性员工,后来纷纷离职,大部分原因是岗位工资吸引力不足,以及工作缺乏稳定性,迫于家庭压力而选择离开。

绿石的员工收入在同类型NGO中属于中游水平,但是在全社会行业中却是中等偏下的水平。李春华对新金融记者举例说,绿石有一名全职员工,她2012年入职后每月收入3000元,工作3年后现在的月收入为4000元,涨幅很低,况且这名员工最初职位是项目助理,目前为项目经理,职位晋升了两级。

对于环保NGO在职人员来说,收入不高是不争的现实,缺乏稳定性更是噩梦。李春华回忆称,2010年绿石的运营资金非常紧张,以至于年底的两个月李春华没有任何收入,还要自己贴钱给两名同事发工资。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认为,环保NGO对人才缺乏吸引力,不完全是工资水平的问题,“公务员工资一点也不高,但是大家还是趋之若鹜,对于目前社会转型期的年轻人,他们更看重工作的前途发展、福利保障和职业安全性,显然环保NGO缺乏这些吸引力。”她对新金融记者说。

李春华在绿石工作5年中,她父母的态度从不支持转变为不反对,甚至妥协说,希望她回到家乡,找一家当地环保组织任职。不过李春华没有这个计划,因为她日常工作会涉及工厂排污调查和企业沟通,可能存在人身安全风险,她不希望父母看到这一面。

同为环保NGO负责人,徐磐石面临的人才困境是,全职人员的专业背景与项目不太匹配。1990年出生的他,现在是绍兴市朝露环保公益服务中心主任,中心日常工作是调研杭州湾流域附近的印染、热电、化工企业的排污问题,他发现,如果想顺利切入这项工作,需要对这些行业的技术工艺流程有基本的了解,有了这个前提才能知道哪些环节会产生污染,显然文科生不能胜任这项工作,尽管他们理想主义色彩更浓厚些,而对于理工生来说,环保NGO工作缺乏稳定性而显得不切实际。

他还对新金融记者说,南方人的工作心态更灵活一些,工作机遇也有更多的选择,环保NGO全职人员的流动性会更强,如此下去,NGO的日常项目就不能顺利地推进下去。

除了全职人员,环保NGO另一部分人员来自于志愿者或者会员。朝露环保公益服务中心目前有50多名志愿者,为中心提供部分资金支持,还分担一些环保理论、教育宣传等文职工作。徐磐石发现,有些志愿者一开始积极性很高,后来随着兴趣爱好的转移,对中心组织的环保活动就不再热情参与了,所以说,这一部分人员的支持并不是稳定且持久的。

原标题:环保NGO生存多艰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NGO查看更多>环保项目查看更多>绿石环境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