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评论正文

白岩松:环评变坏评?到底怎么一回事儿

2015-03-30 08:45来源:环评爱好者微信整理关键词:环评危险废物环保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同期:谢新源环保志愿者:这个公众调查呢一般是有范围限制的,不是谁去填都能去填的这个调查表,你只有周边的这些公众他才让你填,所谓的直接利益相关的这些人才能填的。

解说:谢新源说,新《环保法》出台后,在公益诉讼和污染监察方面都有了可观的进步,但是在公众参与这块还差得远。虽然也说希望公民积极参与,但实际上却设置很多障碍,比如信息公开。像环评受理、拟批复、批复以及验收受理等基本信息,就连省级环保部门也有公示不全的。

同期:谢新源环保志愿者:其实有很多环评业内人士他可能会说公众参与,公众不够理性什么的。但是如果我们连信息都没有的话,我们怎么能够做到理性。因为信息公开其实是给予了公众的一个知情权还有一个参与权。

解说:环境信息公开不全,有的甚至以保密为由不公开,造成普通公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即使参与也是盲目的参与。而作为环保把关人的环评机构也很无奈,说到底,他们只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同期:谢新源环保志愿者:环评单位他现在相当于从企业这边来得到他经费或者报酬的,那这样子的话,他就只能是想办法让企业通过这个环评。

解说:曾经先后在三家环评企业工作过的宋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很多环评机构接到项目,先是拿一半的钱,然后开始做报告,最后审批过了,钱才能全部收回。

同期:宋先生环评从业者:即使它选址再不合理,工艺再不合理不合规,但还是有办法让它通过。就是规避些问题,或者是他避而不谈,或者像那种项目比较大,会把它拆分成单个的生产线或者厂房这种。

解说:环评就是为了通过,在利益面前,环评机构往往睁只眼闭只眼,公平公正对于他们来说成了奢望。如今,环评机构的诚信缺失,公众对环评结果的不信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让人不禁要问,环评到底是在为谁服务?

同期:谢新源:他其实是为了保护环境,是在项目开始之前就对他有一个评估,就体现了所谓环保里面的预防原则,要不然我怎么来预防这个污染呢?

白岩松: 如果说所有形同虚设的环评都是因为拿人钱财替人消灾造成的,一定也不全面。这背后,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当然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一个几十亿、上百亿的大项目是当财神一样请来的,怎么能让你一纸不合格的环评报告就给赶走呢?所以,为过环评,什么都答应你,开工后不执行,执法也是睁只眼闭只眼,环境也就越来越糟。但另一个后果是,被大家寄予厚望的环保部门也在这种现象中成为受害者。你缺了公信力,更失去了原本最有效的权力,甚至在局部地区都会成为摆设。因此,想要长远环境向好,环保部门当然要向自身开刀,拿回自己真的权力,并真的用好它。

短片三:

字幕:3月7日 全国两会新闻发布会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

环保部决不允许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环保部所属事业单位的8个环评机构,今年率先全部从环保部脱离。

原标题:白岩松:环评变坏评?(视频完整版)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评查看更多>危险废物查看更多>环保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