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察报道正文

推进城镇化的绿色转型

2015-05-14 13:18来源:中国环境报关键词:防治污染环境污染生态文明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现有山水脉络、气象条件等,合理布局城镇各类空间;加强城乡规划“三区四线”管理等。《意见》为我国城镇化指明了发展方向。

那么,我国城镇化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才能实现向绿色转型?本期应知进行解读。

城镇化建设取得哪些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1978~2013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7.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城市水、电、路、气、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人均住宅、公园绿地面积大幅增加。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为何要推进绿色城镇化?

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因此,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必须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目前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但产城融合不紧密,产业集聚与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内部出现新的二元矛盾,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问题日益凸显,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风险隐患。

“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建设用地粗放低效。一些城市“摊大饼”式扩张,过分追求宽马路、大广场,新城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占地过大,建成区人口密度偏低。

城镇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不合理,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东部一些城镇密集地区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地区的城镇化潜力有待挖掘;城市群布局不尽合理;部分特大城市主城区人口压力偏大,与综合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中小城市集聚产业和人口不足,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服务功能弱,这些都增加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成本。

城市管理服务水平不高,“城市病”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城市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重城市建设、轻管理服务,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污染加剧,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等。

自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城乡建设缺乏特色。一些城市景观结构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协调,部分城市贪大求洋、照搬照抄,城市自然和文化个性被破坏,出现“千城一面”现象。

原标题:推进城镇化的绿色转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防治污染查看更多>环境污染查看更多>生态文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