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工业固废评论正文

【组图】把垃圾焚烧厂建成社区公园的台湾模式

2015-06-02 08:30来源:固废观察微信作者:徐迅雷关键词:垃圾处理垃圾焚烧发电厂台湾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让你想不到的是,他们买了个大冰柜,用来贮存厨余垃圾,真是极富创意!冰柜里面有两个垃圾筒,一个装“养猪厨余”,另一个装“花肥厨余”;冰柜密闭性好,加上低温不易腐烂,就把厨余垃圾很好地贮存起来了——人家的厨余垃圾,可是搁在冰柜里的,这真是够级别的“垃圾不落地”啊!

马英九做台北市长的时候,在电视宣传片中出镜宣传、竭力推动,实际上成了垃圾分类、“垃圾不落地”行动的“形象大使”。

垃圾分类利用,在台湾已全面深入人心,成了每个公民的基本习惯。2014年第2册《读库》,在头条刊出绿妖考察台湾现代农业的《果蔬吟》一文,其中写到台湾小贩素质非常高,摊位在结束后总是清扫得干干净净——

摆摊自由,但有严格的垃圾控制。台湾乡下和城市一样,实行垃圾分类。1996年至今,台湾推行“垃圾不落地”及“三合一资源回收计划”,包括:一、垃圾费随袋征收,丢垃圾要用专门垃圾袋,袋子费用包含了垃圾费,垃圾越少,花费越少,不用指定的垃圾袋丢垃圾罚款;二、垃圾强制分类,丢可回收垃圾(包括饮料罐、纸类、玻璃瓶、废光盘等共三十三种)免费,变相鼓励垃圾分类;三、取消小区门口及街道上的垃圾桶,每天定时有垃圾车来收。家庭垃圾不许丢弃路边,被拍到举报将罚款一千二百至六千元,举报者可获罚款的百分之五十。

在台湾,资源回收已不是“底层职业”,“酒干倘卖无”——有没有空瓶子卖,已然如歌声那么美丽而自然。

大陆许多人对台湾的垃圾管理处置的方式方法有浓厚的兴趣,观察,思考,借鉴,这“三步曲”最后一步可惜没有在大陆用上,不知道是不懂得借鉴,还是根本就不想借鉴。

垃圾是资源,而且是世界上唯一在增长的资源。但垃圾是特殊资源,必须经过细致的分类,才能真正实现“物尽其用”。如今的台湾,民间与政府的共识是:不是更多的焚化炉,而是更少的垃圾,乃至“零垃圾”。反观我们的城市,到处都是“垃圾围城”,这是作为一种资源的垃圾,真的被放错了位置。垃圾分类后,垃圾量大减,台湾那些大多是日处理垃圾为几百吨的焚化厂,都面对垃圾不够烧的窘境。事实上,在严格分类后,也没有多少可以烧的了;分类后不烧塑料,二恶英的产生就会大大减少。

而我们身边的垃圾去哪里了呢?浙江卫视《新闻深一度》制片人@小裕老黄在微博上说:杭州一些社区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推行垃圾分类,尽管最多只分“蓝可可(可回收)、绿厨厨(厨房)、黄其其(其他)、红危危(危险)”4类,但居民垃圾分类后,每天前来回收的垃圾车却仍然是混装运走的。杭州,可否就机立法推行垃圾分类,从政府到民众都行动起来,使杭州成为国内率先实行垃圾分类的城市?

看起来比较难,因为这是个很麻烦的事,不如建个亚洲第一或世界第一的焚烧厂来得简单。

台湾师范大学本部校园内的垃圾箱 蔺桃/摄

民间团体发挥大作用

致力分类 监管焚烧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是个老掉牙的口号,我们耳熟能详。民间的力量,用得好了,那一定是环保正能量;用不好,却成了对抗的硬暴力。大陆久来对民间的非政府组织另眼相看,或者根本就不放在眼里,一心想的是“我为你服务”、“我重视民生”,“社会管理”变成了“管理社会”,“社会治理”变成了“治理社会”,结果往往就是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为了保护环境,台湾的民间团体恰恰是发挥了组织的力量,他们主要干两件事:一边致力于推行垃圾分类,一边深入监管垃圾焚烧。台湾有个著名的环保团体,名叫“主妇联盟环境保护基金会”,成立于1987年,以女性为主导,而且多为热心的“妈妈”。主妇联盟是制造台湾第一只环保袋的社团,她们倡导的是“行动与生活结合”,常年到学校、社区倡导垃圾分类,敦促政府回收厨余,还真是“民间先喊”,然后“政府推动”。

北投焚化炉开始营运后,附近居民组织了一个名为“唭哩岸环保志工团”的环保团体,长期对北投焚化厂进行监督,目的是不让违法的垃圾送进焚化炉。《南方都市报》曾报道说,召集人王培英“他经常半夜带着团员和检察官去突击北投焚化炉,被查获的非法垃圾,包括废轮胎、废电缆、土壤,甚至有医疗废弃物”,因此,“那些违法业者,现在‘跑路’的‘跑路’,被抓的被抓。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是很踏实地监督焚化炉,这样我们所吸的空气才会新鲜一点”。

现在台北的焚化厂,不用任何事先通知,就可进入焚化厂。有了民间有效的监督,方才换来真正的达标;有了焚化的真正达标,方能换来公众的真正满意。

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理论家比尔˙麦克基本在《自然的终结》一书中,说过如此发人深省的话:“我们已经意外地使大气变得如此之坏,以至于我们所熟悉的自然已经不复存在了。”人在做,天在笑。在没有污染的原初社会,“天人合一”是容易做到的;而今我们放眼看去,那是污染遍地,“天人”想“合一”那是做不到了。

人与雾霾,中间注定要隔着一个口罩,甚或是个防毒面具,否则只能是“肺霾合一”。现在更严重的问题是:看看我们身边,在政府与民间之间,就隔着一个相互提防、互不信任的巨无霸的“防毒面具”。

那么同样,从“邻避困境”到“邻喜效应”,中间也隔着一个巨大的“防毒面具”。

原标题:《从邻避困境到邻喜效应》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处理查看更多>垃圾焚烧发电厂查看更多>台湾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