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评论正文

陈吉宁:有关城市水污染控制系统技术的一点认识

2015-06-18 08:22来源:《给水排水》关键词:污水处理水十条陈吉宁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国家科技、建设和环保等部门历来高度重视水污染控制技术的研发,不论是基础研究、还是863计划、攻关项目和支撑计划,都进行了广泛的布局和支持。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启动了国家水重大专项,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对水污染控制技术投入强度最大的一次整体化、集团式攻关,几乎国内所有的重要研究单位都加入其中。通过几年的努力,城市主题在污水处理厂一级A升级改造、污水回用、排水管网收集、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污泥处理处置、城市黑臭河道水质改善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推动了相关技术的应用和成熟,带动了城市排水设施的建设和提标。但遗憾的是,水重大专项主要面向的是我国今天急迫解决的水环境污染问题和相关的现实工程需求,因此在技术体系的设计上不得不在传统的学术范式框架内展开,主要注重空间上的技术集成和短期的技术示范方案。但就技术发展而言,如果我们今天不生活在未来,我们明天只能生活在过去。因此,如前所述,我们几十年的科研布局还不是从长远的系统技术需求上进行思考,这意味着我们未来的技术产出和选择将会越来越依赖于今天的技术路线。今天我们需要学术界跨越传统的城市排水体制和结构、跨越传统的处理工艺流程概念、跨越传统的土木工程设计方法、跨越自身所熟知的学术领域和知识范畴,以长远的、全球和区域城市化水问题而非城市水问题为导向,探索建立新的水环境技术范式。

2 关于建立地方和行业水环境治理绩效体系问题

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充分的市场竞争和法律约束。我国环保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是环境保护的责任人,但遗憾的是,本次修改后的环保法只对企业提出了明确的法律惩处约束,对由地方政府负责的社会排污(如生活污水排放)却仍停留在较弱的法律约束上。在法律约束不健全的制度环境下,对于区域垄断性的水行业,不论资产和运行的归属性质如何,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起全国性的、公开的、可核实的、真正的绩效标杆体系。各国的经验证明,没有这样的标杆体系,即使传统技术体系的改进也将极其缓慢,我们仍将是一个以资本、行政而非技术为主导的行业,而这样的行业是没有全球竞争力和技术突破希望的。英国水行业市场化改革的成功不仅是打破垄断、引入外来资本,更重要的是建立了一套绩效标杆体系,从而带动了整个行业在有序的竞争中大幅提高行业效率。只要我们的市场仍停留在无序、低价的恶性竞争中,就难以形成对技术的依赖。国家水专项城市主题中曾专门设立绩效研究课题,但研究成果甚不理想,其核心原因不仅在于课题没有探索采取先进的数据采集技术,更在于数据的不可获得。但是,今天中国的排水市场已经完全国际化,大量国际企业参与城市水设施的运行与建设,我们没有理由以数据保密为借口来阻碍绩效体系的建立。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公开不仅有助于水行业数据挖掘技术的创新,更将有助于建立透明、规范的市场监督体系,从而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

3 关于集成技术问题

即使在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中,城市水污染控制技术的有效性也首先依赖于设施的空间布局以及收集系统的体制和规模结构的设计,他们不仅影响城市排水系统设施的波动性、负荷强度和冲击性,更是经济性和长期损耗的主要影响因素。如排水管网及其运行模式不仅影响污染物的沉积、降解以及由此导致的管网腐蚀,而且对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负荷冲击、溢流量等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但由于早期集成技术和空间分析技术的匮乏和认识的局限性,学术界的主要兴趣一直在“厂”的处理工艺技术上,或处理工艺的组合上,严重忽视了在城市空间上对各种水污染控制设施和技术的集成技术的研究。今天,随着空间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和模拟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排水系统的数字设计和数字运行已经成为可能,特别是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对低影响开发设计的需求,全面拓宽了城市排水设施传统的“网—厂”结构,而成为“面—网—厂”结构,这无疑会大幅提升城市的排水系统设计的整体效益。新技术的出现要求改变城市排水设施现有的规划设计程序,传统的、经验式的“总规—详规—设计”的规范模式已经成为科学设计和集成城市水污染控制设施的制度羁绊。今天,城市排水设施已经开始进入到像设计冰箱这样工业产品的技术发展阶段,我们这一行业应当建立新的规划与设计规程。也只有这样,排水设施的规划与设计才能与城市的生态设计理念实现真正的底层结合,从而成为城市设计的核心专业而非依附专业,

4 关于运行对技术选择的约束问题

随着污水处理厂大规模投入使用,我国已进入城市排水系统以运行为主体任务的阶段。但历史上,不同于其他的工业化设计过程,我们在技术选择和设施设计上很少全面考虑城市水环境设施运行对技术和设计的需求。这带来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其一是妨碍了运行效率和效果的提升,近年的国际经验表明,传统污水处理厂的能效可以有30%以上的提高空间,但在我国仅由于泵的设计不合理,就极大限制了运行效益的提升。早期的研究表明,污水处理厂的多点进水和多点回水可以有效提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和处理稳定性,随着在线传感器的不断应用,污水处理厂可以实现更灵活的运行,以更好地调整系统各个部分负荷与污泥浓度之间的关系。但由于设计上的忽视,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技术改进空间受到了极大限制。其二是同一类设施和工艺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尽管各技术工艺在处理效率上相差很小,但各种工艺和工艺组合却五花八门,非标设计和部件也过多。表面上看,这种选择催生了各种技术的创新,但这种小的技术创新与进步却为运行和维护带来了高昂的成本和极大的不便。下一阶段,我国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将面向县镇,中小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将成为主体,与大型污水处理厂相比,其运行将更不稳定,同时由于人员素质的限制,对解决其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也将更加困难。因此通过开展区域性的最佳工程实践,是否强制性地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工艺设计已经成为一个需要急迫讨论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核心是需要从运行效率和成本的角度判断和评估多大的技术效率提升可以突破这些标准化的限制,从而使这一制度不成为技术创新的障碍。

5 关于控制标准和成本效益问题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目标从来都是与区域环境质量和容量密切相关的,世界各国也都是依据设施的规模确定排放标准。但我们目前在污水排放标准上,不论区域排放点在哪里、不论污水处理厂的大小如何,一律采取同一标准。这种做法看起来公平与严格,但事实是极不科学、不合理的。它忽略了不同规模污水处理厂对排放环境影响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不同运行成本,忽略了城市整体排水设施的设计效益,特别是源头控制对减排的益处可以减轻下游水厂的处理水平。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排水体制,要将国家对排水标准的监管从水厂上升到城市水体质量的监管,而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监管权力和标准设定留给地方,真正体现地方是环境保护责任主体的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原标题:陈吉宁:有关城市水污染控制系统技术的一点认识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污水处理查看更多>水十条查看更多>陈吉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