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拿走资源一定要留下污染?

2015-06-26 09:09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李禾关键词:重金属污染渗滤液国务院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05年,这项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2年,在河南省义马建成万吨级铬盐清洁生产示范装置,经过技术改造和完善,2007年~2012年间实现全流程连续稳定运行,并实现赢利。经测算,在同等生产规模下,新工艺氧化铬生产成本较传统焙烧工艺下降约17%。

针对钒铬性质相近难分离的问题,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科研团队进一步拓展,成功开发“钒铬清洁高效分离与资源化利用技术”,与企业合作已在辽宁省葫芦岛市实现产业化,成为世界首套万吨级钒铬高效萃取分离生产线。这项技术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并于201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当前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与先进技术的覆盖面不够相关。企业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时,由于过分担心技术风险,害怕承担责任,产业化推进难度会更大。

“应基于环境和健康的牵引,开发更经济、实用的技术。”柴立元认为,目前新技术推广的力度还不够,要快速推广新技术,核心问题就是低成本。

相比于一项新技术的概念设计、技术研发、中试示范,齐涛觉得最难的是产业化。铬盐清洁生产项目虽然瞄准了国家的重大需求,但这一行业属于国

家基础工业,行业利润率较低、企业规模小,在产业化过程中始终面临资金紧缺的难题。

“如果不是国家863计划、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和国家发改委铬盐技术改造等项目的支持,这项技术可能会夭折在产业化示范阶段。”清洁生产技术的产业化依然困难重重,齐涛有些无奈地说。

原创性新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目前企业是投资主体,一些与合作企业的项目就遭遇了资金缺乏、技术人员不足的困难。

为此,齐涛建议,国家从政策和资金层面倾斜,加强对清洁生产技术的持续稳定支持。

此外,还要加速淘汰落后技术和产能,利用清洁生产新技术进行产业升级,推进有色金属产业步入绿色清洁快车道。

污染重点地区应严格实施、执行地方环境标准

制定并实施严格的地方环境标准,强化土壤环境监管职能,加强对涉重金属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处理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管控农业生产过程,防止造成新的土壤污染

从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来看,我国西南、中南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镉等重金属元素的本底高,加上迄今已有上百年有色金属开采历史,长期的矿山开采、金属冶炼等排放造成土壤污染;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工业发达,生产活动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导致土壤污染问题较突出;而重污染企业用地、工业废弃地、工业园区、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采油区、采矿区、污水灌溉区和干线公路两侧的超标点位分别为36.3%、34.9%、29.4%、21.3%、23.6%、33.4%、26.4%和20.3%。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谷庆宝说,上述地区都是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也是土壤污染状况重点调查的区域。对环境敏感地区,当地政府应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制定和实施更严格的地方重金属等排放标准,并严格环境执法。

“仅从标准看,我国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和重金属排放标准,已经比较严格了。”谷庆宝说。

记者查阅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此土壤标准分为三级,各级标准的镉、汞、砷、铜、铅、铬、镍等限值并不相同。

据规定,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质量的限制值;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谷庆宝等专家举例说,我国《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2012)规定,大米中镉限量标准是0.2mg/kg,这与欧盟标准是一致的;日本和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均规定大米中镉限量标准是0.4mg/kg。相比之下,我国标准并不宽松。

大气和水污染具有流动性,分布比较均匀,但各地土壤性质差异比较大,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慢,导致土壤中污染物分布不均匀。因此,从全国范围来说,再全面加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并非是一件很急迫的事。更关键的是,应该对环境敏感区域或重金属本底较高、污染较重的地区,制定并实施更严格的地方环境标准。

延伸阅读:

聚焦土地整治:污染不容乐观 利用效率普遍不高

土壤修复10大上市公司价值解析

原标题:拿走资源一定要留下污染?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重金属污染查看更多>渗滤液查看更多>国务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