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市政污水报道正文

建设海绵城市 破解“逢雨必涝”

2015-07-10 08:30来源:经济参考报作者:陈伟关键词:海绵城市排水系统雨水收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据报道,进入汛期以来,全国已有多个城市遭遇暴雨袭击,上海、南京、郑州等多个大中城市均开启“看海模式”:小区被淹、道路积水、交通阻滞、居民受困。

不少网民指出,汛期一来,“逢雨必涝”,其应对之策,已不简单是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而是建一座像海绵一样会吸水的城市。但不必急于求成,更不能做劳民伤财、徒劳无功的表面文章,而是要总体规划、分布实施。

建一座能吸水的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有网民称,数据显示,全国200多座中型城市中有三分之二“逢雨必涝”遇晴易旱,且遭遇旱涝灾害之后处置措施也只是简单的补水和排水。涝水外排会不会干了这边淹了那边,排了上游淹了下游?有能力往外排水的城市得以保全,但排水能力弱的城市怎么办?为什么不建一座能吸水的城市?

网民“金磊”说,城市“逢雨必涝”的原因十分清楚:防洪排涝系统规划设计不完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不合理,城市规划建设长期忽视洪水削减与雨水利用,城市防内涝机制不完善。“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是当下重要的综合防洪减灾之策。

应避免急于求成

今年,住房城乡建设部与财政部启动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从今年开始,中央财政将连续三年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提供资金支持。

有网民称,在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过程中,应避免急于求成的心理。对城市原有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本身就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下沉式绿地改造、绿色屋顶建设,或者进行路面透水铺装,相当于对城市功能进行大量改造,当然也需要大量公共财政投入。

网民“刘红”说,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应避免政绩化的冲动。海绵城市建设的成效如何,关键看分布于城市各处的雨水收集设施能否有效运作,发挥协同作用。所以,只在城市局部区域打造“样板”没有多大意义。这对基础设施底子薄弱或城市规划过于粗放的地方,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满足于做表面功夫,结果很可能是劳民伤财、徒劳无功。

原标题:建设海绵城市 破解“逢雨必涝”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排水系统查看更多>雨水收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