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报道正文

关注土壤污染:土壤健康不存 粮食安全焉附

2015-07-15 10:45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丁佳 秦志伟关键词:土壤污染水污染土十条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气十条”有了,“水十条”也有了,“土十条”啥时候有?

7月11日~12日,由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农业部和环境保护部联合主办的“土壤与生态环境安全——国际土壤年在中国”高层论坛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部分与会者对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的立法表示关切。

在我国,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均属严重制约性,人地、人粮矛盾突出。2014年4月,由国土资源部和环境保护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

众所周知,土壤安全关系着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如何保障土壤安全成为与会者讨论的焦点。

土壤科学:最后的科学前沿

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最活跃的圈层,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是保障人类食物与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

当前,全球正面临着土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等重大挑战。“如何协调发挥土壤的生产功能、环境保护功能、生态工程建设支撑功能和全球变化缓解功能,成为各国亟须解决的重要任务。”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所长沈仁芳说。

“土壤退化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副主任宋长青介绍,全球约33%的土壤因城镇化、水土流失、养分耗竭、盐碱化、干旱化和污染等带来的严重挑战,可能引起土壤资源耗竭并导致整个文明的衰败。

2004年Science(《科学》)专刊明确指出,土壤是最后的科学前沿。进入21世纪以来,土壤学科发展和科学地位得到了不断提升。国际土壤学会(ISSS)升格为国际土壤学联合会(IUSS),并成为国际科联的独立成员,充分反映了国际土壤学的学科地位和发展形势。

2013年12月,第68届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了每年12月5日为世界土壤日,并宣布2015年为国际土壤年。2015年6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成员国一致批准新的《世界土壤宪章》,将其作为推进和规范各国可持续土壤管理的工具。

当前守住我国耕地红线的形势非常严峻,2012年中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亿亩,直逼18亿亩警戒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大量优质土壤资源转变为非农用地,部分地区土壤资源数量和质量同步下降;我国农村大量耕地撂荒现象普遍,许多传统的商品粮基地已不复存在。

“这些都说明,我们急需加强土壤资源保护,保证耕地土壤资源数量,提高耕地资源质量,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说。

藏粮于土:土壤安全利用成共识

如果没有土壤安全,人类难以确保粮食、纤维制品、淡水资源的安全供应,难以保障陆地生物多样性安全,将会减弱土壤作为地球系统生源要素(碳、氮、磷、硫等)循环库的潜力,进而失去产生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物质基础。

事实上,粮食安全的根基在于耕地质量,即农作物用地的土壤安全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保国介绍说,当前我国东北黑土地区的土壤退化、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造成的土壤干旱化、南方地区土壤酸化、西北旱作区土壤贫瘠化与绿洲地区土壤盐渍化所造成的土壤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我国污染耕地约有1.5亿亩,中重度污染耕地高达5000万亩。“要特别关注土壤污染的重点区域,如矿区和地质背景值高的区域、污罐区、油区,以及设施农业种植区和城市周边地区等,更要关注土壤酸化所带来的污染加剧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周健民表示。

“土壤资源持续高效安全利用已成为世界共识。”沈仁芳说。

他解释道,在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体系下,土壤对粮食安全、水安全、能源可持续性、气候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供应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土壤安全的认知必须基于土壤的功能和土壤可能受到的挑战。”

原标题:土壤健康不存 粮食安全焉附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污染查看更多>水污染查看更多>土十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