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报道正文

企业哭诉:我们又靠什么向污染宣战?

2015-09-10 10:22来源:中国化工报作者:李闻芝关键词:环境保护环保技术十三五环保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创新需要良好创新环境

从龙盛老总和两位业内专家的分析看,染料行业中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上面临着各不相同的创新瓶颈。

有实力的大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面临着创新环境不利的问题。行业中总有一些企业为了眼前的蝇头小利,无视法律的尊严,违法违规生产,以破坏环境换取低成本产品冲击市场。尽管这样的企业为数不多,但造成的影响却十分恶劣。他们一方面在以偷排的方式污染环境,一方面又在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使其他企业研发出的新产品、新技术的高附加值无法在市场中得到充分体现,技术开发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受到拖累,削减了企业后期投入的热情。最为关键的是,这种不良的示范效应,让更多的原本想要进行技术升级的企业变得彷徨和犹豫起来,行业整体的创新环境遭到了破坏。而一些中小企业又苦于缺乏技术、人才和资金,想要创新却又力不从心。

这样的问题不仅限于染料行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科技与装备部主任胡迁林表示,长期以来,我国石化行业整体技术创新储备不足,企业一直处于一种新技术“饥渴”的状态,尤其是环保、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创新型技术稀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不愿意在原始技术开发上投入,而企业不肯投入的原因在于目前市场上存在着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氛围,要让创新者得到应有的回报,要让企业的研发投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企业才有积极性去投入。”胡迁林对记者表示。

他分析道,一个企业千辛万苦开发出一项有市场前景的技术,其他企业就会跟风模仿,一哄而上,用不了多久一项新技术就成了一项过剩产能技术。同时,由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化工行业的侵权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自己开发,反而走捷径搭便车,到别的企业挖人才、偷技术。这样的市场环境严重挫伤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在一些环保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上,企业面临的困难就更大,有没有环保技术、做不做“三废”处理,企业的成本相差很大。如果大家不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就很难谈公平竞争,环保做得好的企业反而会处于劣势地位。

“科技与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科技成果转化不畅,支持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文化氛围没有形成,企业的创新动力就难以为继。知识产权被肆意侵犯,先进的绿色工艺很难推广,行业技术进步就会举步维艰,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也就难以扭转。”阮伟祥再次强调了混乱的市场环境对于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

“未来的‘十三五’期间,创新驱动是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大力改善创新环境、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性是石化行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赵俊贵也表示,“政府层面上要建立和完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和体制,发挥激励引导作用,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通过制定有利于创新的政策,营造出有利于创新企业脱颖而出的市场环境,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发展计划,逐步形成崇尚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行业协会也会在具体的发展方向上给予企业明确的技术研发指南信息,组建企业和科研院所多方协同的创新联盟,引导鼓励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

“技术创新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出路,但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保障企业创新能有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政府的鼓励政策和严格的环保法规是支撑技术创新战车的两个轮子,否则创新没有有效支撑,就跑不动也跑不快,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依然会存在。”阮伟祥这样表示。

7月中旬在兰州召开的2015绿色催化技术产学研论坛上,印染行业的多位企业代表从环境和资源两个角度讨论了绿色化学工业的发展问题。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吴云东在会上指出,使用催化加氢工艺完全可以避免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的发生。

目前,染料生产企业对于清洁生产、环保安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近5年来,染料行业加快了产业环保升级的步伐,像龙盛、闰土、安诺其等前十大企业在清洁环保技术的开发上都投入了数亿元的资金,改善生产环境,减少‘三废’排放,提升产品品质,而且有些清洁生产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而所有的技术创新又都是围绕绿色可持续发展展开的。

过去几年,行业内已经成功示范推广了染料中间体加氢还原清洁生产制备技术、染料膜过滤、原浆干燥清洁生产制备技术、有机溶剂替代水介质清洁生产制备技术、低浓酸含盐废水循环利用技术等。浙江龙盛集团有限公司、浙江闰土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吉华集团有限公司、山西青山化工有限公司、河北华戈化工有限公司、洛阳染料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获得了工信部清洁生产技术专项资金的奖励。此外,连续硝化、加氢还原、染料膜过滤、原浆干燥等清洁生产制备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也大大降低了染料生产过程中废水的产生。

企业在做出努力的同时,政府也在出台相应法规来约束排污严重企业的污染行为。只是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是,相关政府监督部门能在执行过程中要避免与被监督者利益一体化,否则“监督”只能名存实亡。

原标题:靠什么向污染宣战?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境保护查看更多>环保技术查看更多>十三五环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