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评论正文

甘肃安西保护区 守住荒漠生态屏障

2015-09-22 10:35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白刘黎关键词:生态修复生态保护荒漠生态系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区荒漠

施工环保齐头并进

再把视线转向北区,很多国家级的“动脉”横穿这片39.96万公顷的荒漠。西气东输、兰新铁路、瓜星高速、±800千伏输电线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全部在这里通过。可以说,保护区北区一线,是地区甚至国家发展的保护线。

重点工程施工和运行中,不可避免会带来生态破坏,需要有政策、有资金、有技术、有计划地进行及时生态修复。在抗击沙化过程中,这一点已是共识。

田瑞祥是保护区资源保护科科长,他参与和完成了这些重点项目实施、维护过程中几乎全部的生态修复工作。站在西气东输2、3号线之间的空地上,他介绍了这里的生态恢复工作:“根据土质情况,我们用砾石覆盖、移栽植物、洒水结痂等不同的方式,对临时占地进行地表恢复。这3种方式在这一片区域基本上都有体现。”

顺着田瑞祥指的方向,记者看到,管线正上方采用洒水结痂的情况比较多,是为了避免对管线的影响;每一个阀室周围都用砾石覆盖,为了方便车辆通行并减少扬尘;其他施工区域则全部移栽了荒漠植物。

杨增武在谈到生态恢复时说:“很难。一方面,我们虽然有生态补偿条例,但却没有配套的操作办法,导致生态补偿资金太有限,这在全国都是个问题。另一方面,从长期看,移栽的植物成活率偏低,刚刚达到50%。这些植物度过了前3年的管护,再往后就只能是听天由命了。”

据介绍,安西保护区一直提倡、建议和监督各施工单位采取“边施工、边保护、边恢复”的理念,开展了大量培训和监督工作。

中国铁建集团二公司承担着兰新铁路第二双线甘青段17标项目的实施,项目有49.6公里穿过安西保护区。这是为数不多较好地完成了环保目标的项目。他们采用人工挖穴定植梭梭苗木的方法,在现有取土场人工恢复梭梭林500亩,前3年的栽植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

据统计,安西保护区在重大工程项目实施后,共恢复地形地貌2230公顷,试验性移栽荒漠植物133.3公顷,将重点工程对保护区的影响降到了最低程度。

全局考虑

保护荒漠宣教先行

生态系统的脆弱、地域范围的辽阔、环境因素的多变、生态类型的多样造就了安西自然保护区特殊的生态系统。作为唯一一个国家级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守住抗击沙化的战线,维持原有的荒漠景观,实非易事。

经过对多年工作的总结,安西保护区在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选择先从宣教入手。据了解,建区以来,在各方力量的帮助支持下,安西自然保护区不断提高资源管护能力,努力提升科研监测水平,重视环保科普和宣传教育工作,使区内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

位于瓜州县城的安西保护区宣教中心展览馆,自2006年建成、布展以来一直免费向公众开放。尽管规模不大,但吸引了周边不少居民来参观。任廷锋介绍说:“最受欢迎的是我们这里的动、植物展馆。大部分标本都是我们边干边学,自己制作的,制作过程中兰州大学的一些老师给了我们很大帮助。”

在这里,可以看到雪豹、金雕、鹅喉羚、黄羊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标本,还有柽柳、裸果木、锁阳、锦鸡儿等珍贵的植物标本。任廷锋说:“看过这些标本,对很多人的传统认识是一种颠覆,大部分人都感叹原来荒漠里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美。”

“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荒漠,只有让社会充分了解,才能带来关注,带来支持。”杨增武非常重视宣教工作,认为生态保护,特别是荒漠生态系统的保护,宣教和科普必须走在前面。这对减少工作阻力,作用非常明显。

此外,安西保护区还策划制作了专题片、出版了画册,并将宣教融入日常的巡护工作,管理局里几乎每个人都能站在科普的角度,有声有色地讲述荒漠生态。

在宣教、科研、管护、修复等多项措施的共同推进下,安西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得到了各界一致好评。数据显示,与两年前相比,2014年安西保护区范围内的沙尘天气从每年40多天,下降至不足20天。

“在宣教先行的前提下,我们要积极争取好的政策和项目,把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工作推向更广、更深、更科学,这是我们的方向。”杨增武说。

原标题:守住荒漠生态屏障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修复查看更多>生态保护查看更多>荒漠生态系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