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评论正文

甘肃安西保护区 守住荒漠生态屏障

2015-09-22 10:35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白刘黎关键词:生态修复生态保护荒漠生态系统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跟随巡护员,历时12个小时,行程500多公里,记者仅探访了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安西保护区”)内的3个管护站。保护区宣教科科长任廷锋说,只有到了这里,才能体会为什么要用“茫茫”来形容荒漠戈壁。

荒漠中有什么?在许多人想象中或是荒无人烟、寸草不生,或是漫漫黄沙、飞沙走石。事实上,荒漠是占陆地面积30%以上的干旱区中重要的生态系统,除了“茫茫”,用“丰富”也可以形容它。荒漠具有丰富的土壤、气候、动植物资源,以及独特的结构和功能。

与其他荒漠生态系统一样,这片极旱荒漠正处在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合围”态势之中。如若放任不管,最早被沙化的便是这一片茫茫荒漠。

眼下,国家提出“一路一带”战略,甘肃在积极探索建立生态屏障,都不可避免地要面临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难题。保护好荒漠生态系统,是一场必须打、必须赢的战役。

安西保护区,正在这样的战场上角力。

甘肃省瓜州县西气东输工程某阀室周边荒漠植物移栽并成活,已达到生态修复的预期目标。

南区湿地

扶贫退牧双管齐下

甘肃安西保护区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占地面积达79.91万公顷,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以保护极旱荒漠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为主的多功能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境内野生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几乎可以作为荒漠生态系统的植物博物馆。同时,保护区中还有普氏野马、雪豹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4种。

保护区分为南北两区,面积相当。北区属于无人区,南区因为有湿地的存在,涉及“一镇四乡”。在南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了保护工作贯穿始终的主线。

“这里原来都是牧区,这里的人世世代代都靠放牧过生活。要守住荒漠生态系统,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就不得不接受改造。”安西保护区局长杨增武介绍说。

这是一场延续了很多年,还在持续进行的改造。目前,核心区的放牧现象得到了全面肃清,但缓冲区还有少数放牧现象存在。保护区与当地居民签订了协议,根据实际情况规定了退牧时间期限。而面积更广的试验区,退牧还有更漫长的路要走。

杨增武说:“自然保护同社区发展说是矛盾,其实并不冲突。保护就是为了长远的利用和发展。有了社区的存在,才能体现生态保护的价值,才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落实退牧还草的过程中,保护区还帮助当地居民制订了科学合理的“轮牧”和“轮休”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矛盾,加速了保护工作的推进,也尽可能减少了对社区发展的影响。

另一方面,保护区内的社区居民对生态保护的认知程度也在逐年提升。沙河回族乡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这些年保护区管理者经常开展宣讲,他们也知道保护区内不准砍伐、狩猎、开垦、烧荒、采药等规定。他们从国家“退牧还草”的政策当中受益良多,也会举报偷猎、开采等现象。

除了放牧之外,资源利用、土地权属等问题,也在困扰保护区管理者和社区居民。“生活成本增加和感情上不愿接受”还需要漫长的发展过程去磨合消化。

杨增武表示:“我们邀请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也采取了多种方式方法对社区开展帮扶救助。情况在逐步改善,如果国家和省上的扶持力度能再大一点,工作开展起来就更顺畅。”

原标题:守住荒漠生态屏障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修复查看更多>生态保护查看更多>荒漠生态系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