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评论正文

垃圾焚烧厂探秘:生活垃圾变身绿色电力

2015-10-09 08:23来源:科学网作者:张晶晶关键词:垃圾发电垃圾处理垃圾围城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据了解,自建成运营以来,合肥项目二噁英的检测数据在0.0029~0.054ng TEQ/m3范围内,优于欧盟2000标准,远低于新国标。与此同时,烟气排放数据还实现了与当地环保局监控中心联网,烟气监测数据处于全天候双在线监管之中。

为了保证燃烧温度,实现完全燃烧,合肥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采用了来自德国先进的机械炉排炉焚烧技术和来自美国的烟气净化处理技术,从设备到技术都是根据中国垃圾特点研究改进的进口货,适合于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含水量高、热值低的特点。

关键问题在管理

垃圾焚烧和垃圾焚烧发电在国外经历了100多年发展,技术非常成熟,已经成为处置垃圾的主要方式。据欧盟统计局数据,截至2006年,全世界共有生活垃圾焚烧厂近2100座,这些焚烧设施绝大部分分布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日本东京市正在运行的垃圾焚烧发电厂高达21座,日处理量1.1万吨,发电装机26.2万千瓦。丹麦、卢森堡、葡萄牙、瑞士等国家,生活垃圾焚烧的比例都超过了70%。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吉平告诉记者,其实以现有技术来讲,可以做到对二噁英可知、可控、可防,关键问题是管理。中国环境保护公司副总经理、合肥公司董事长肖兰也在采访中表示,环保产业作为热门行业之一,市场竞争激烈,为了扩大利润额,一些垃圾焚烧厂排放不达标的情况的确偶有发生,但污染的发生的确已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

以英国为例,作为老牌工业国家,1870年,世界上第一台垃圾焚烧炉正式在英国投入运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垃圾焚烧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广。不过,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垃圾焚烧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民间的反对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这种处理方法逐渐受到限制。

但因条件限制,垃圾焚烧这种处理方式在短期内仍很难完全被替代。对此,英国政府对垃圾焚烧厂的态度是标准严格、监控严密、谨慎新建,其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欧盟的相关规定也使得有关垃圾焚烧的所有行为都在严格框架内进行。而垃圾焚烧企业在来自政府和民间的持续压力下,也只能通过提高技术来达到相应标准,并且通过公开透明的处理方式赢得周边地区民众信任。

随着焚烧技术的不断改进,英国垃圾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物质已经变得更加可控,目前英国普遍采用的焚烧炉会将烟气温度控制在850摄氏度以上,能够尽量抑制二噁英的产生并保证已合成的二噁英充分分解。

干湿分离亟待施行

虽然是德国原装进口的焚烧炉,在燃烧温度等方面的处理能力可谓无可挑剔,但来到中国,未分类的垃圾仍然造成了不少困难。肖兰介绍说,已经投入运营的一期项目中已经作了不少改进,未来的二期项目正在调整,力图达到更好的效果。

垃圾分类是目前舆论呼声非常高的一种方式,这的确在先进国家有迹可循。以德国为例,如果不按照正确方式认真进行垃圾分类,很可能会被环卫工人拒收。日本也是如此,在收集阶段除了要求市民分类外,在清扫工厂内还会进一步进行细分类。

但对目前国内情况来说,垃圾分类做到如此细致确实是一件过于庞大的工程。“小区内的垃圾分类只是一个开始,这涉及到后面的运输、时间规划、不同的处理方式等很多问题,对于已经垃圾围城的中国来说,有点来不及。”肖兰指出,其实只要能够做到干湿分离,在垃圾处理厂的角度来看,很多问题就会变简单。

陈吉平对此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指出,干湿分离目前来看是最简单高效的方式,处理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其实中国的垃圾分类很大一部分已经由拾荒人群做好了。”

事实上,除了垃圾分类之外,现在占先机的垃圾处理方式是“零废弃”。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史博士、磐石环境与能源研究所副主任毛达是“零废弃”的忠实拥趸者,日前他在一篇文章中对零废弃作了如下概述:这条道路把垃圾焚烧放在垃圾管理优先序列的底端,必须让路给产生预防、重复使用、循环利用和堆肥;它将干湿分类作为管理底线,要通过厨余的单独投放、清运和处理,不断减少这类垃圾进入焚烧和填埋场的量;它把垃圾产生和末端处理减量,以及循环利用率的提高作为规划重点,通过设置量化目标,倒逼政府和公众真心实意地推动和实践垃圾分类,从而减少对焚烧厂的依赖。

2013年,联合国环境署(UNEP)和联合国训研所(UNITAR)两大机构联合发布了《国家废弃物管理战略指南:将挑战化作机遇》,其中指出,“许多国家的人都已经将‘零废弃’设为该国(或某些地区)在某一时间点前要完成的任务。尽管至今尚未有一个国家,甚至一座城市达到这样的目标,但没有一个国家或一座城市已经满足于它们目前的垃圾减量状态,并停下自己向前努力的脚步。每一点成功都会孕育出继续自我完善的雄心壮志。这样的雄心壮志正是废弃物管理持续发展进步的原动力。”

(蒋志海制图)

 

延伸阅读:

“烧”出一条新路 深圳底气何在?

原标题:生活垃圾变身绿色电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垃圾发电查看更多>垃圾处理查看更多>垃圾围城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