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报道正文

积极应对碳约束--发电集团的战略选择

2015-10-14 08:34来源:电厂运营分析之道微信作者:高明关键词:碳交易碳市场中电投集团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发电集团应充分重视碳资产管理

记者:责公司起初主要做CDM项目.请问这些项目成效如何?您从事碳市场工作这么多年。请问您有什么经验或者看法与广大读者分享?

韩曙东:公司成立至今共做了50多个CDM项目.为集团赢利近4亿人民币。现在国内碳市场刚刚启动.我们在跟踪试点启动相关工作,不过真正的操作还没有。我就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吧。

前几年大多数CDM项目都有不错的收益,但近两年有很多项目是没有收益的。比如我们公司,由于欧盟碳市场不景气.2012年注册的大概有接近20个项目,现在还没有拿到一分钱的减排收益,令企业的积极性备受打击。

另外,针对还未开发的新能源项目有几个很不确定的因素:一是自愿减排项目(CCER)的政策还不明确,这个项目能否在发改委注册不明确,付出的成本有风险:二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减排量交易.究竟国内的CCER是多少钱也不确定。这两个不确定加在一起就影响业主开发CCER项目的积极性。怎么解决呢?如果有人帮业主投资,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没有风险了,就可能愿意去做了。比如有的发电集团自上而下从集团层面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针对个别CCER项目,对单个业主来说风险相对较大。但是对整个电力集团来说,有足够的能力分散风险,比如投资100个项目.即使有20个项目不能注Jb 册,有80个项目能够投产,收益也是远远大于风险的。

立足于发电集团自身发展。也有必要积极参与减排项目的开发。从宏观政策层面上判断,我国实旋低碳发展的路径是毋庸置疑的。尽管可能会有一些碳交易试点地区不那么成功,但是并不妨碍我国运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整体思路,从长远来看,减排项目是必须要去做的。而且,CCER项目有额外性要求,如果现在不做就投产,很难去证明它有额外性,投产几年后再想去开发减排量,风险会更大。所以,电力企业应该未雨绸缪,尽快开发现在拥有的碳资产。虽然现在7个试点地区需求总量很小,开发出来也不一定能卖出去,但是如果现在不做,损失的可能是未来20年的收益.如果现在去做.损失的也只是这几年的收益。孰重孰轻,显而易见。

当然,从配额角度来说,要充分重视配额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配额毕竟是对企业的约束,要重视配额的经营管理,因为它是一种资产。对于配额,企业作为商品来管理还是作为资产来管理.完全不一样。作为资产就有作为资产处理的特性。初期是政府免费给的配额.实际上免费给也是有价的,在市场上一吨多少钱是有价值的.比如两台60万千瓦的机组一年的配额总量大概是500、600万吨,1吨按20块钱计算,就是上亿计的碳资产总量。把碳作为资产处理.就要充分注意它的保值增值,而作为资产处理最重要的就是风险管控。要尽快建立碳资产管理的风险管控体系,如果没有风险管控体系而是作为商品处理的话,很可能最后血本无归。因为目前碳市场并不成熟.在缺乏流动性、价值走势谁也无从判断的情况下,谁也不敢贸然买卖配额。

碳资产需要集约经营

记者:中电投集团纳入这7个碳交易试点地区的企业共有多少家?是由贵公司统一进行管理吗?

碳资产只有集约经营才能产生效益。一方面.集约经营可以化解风险;另一方面,作为资产来管理,除了要建设风险管控体系,重要的是还要有一个团队。怎样去判断整个碳市场走势?要有相关的工具去分析政策,研究碳市场的供求关系,以及配额分配方案对碳市场的影响等,这都需要一个团队去研究、跟踪。但是目前来说,业主更多的是完成履约,还没有把碳作为一种资产让它保值增值,业主还没有上升到战略层面考虑这些问题,或者没有意识到重要性。我们现在只是逐步改变他们的观念.然后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给他们实现增值,包括自上而下规章制度的建设等,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一起来推动这个事情。

记者:随着我国碳市场的建立,贵公司的定位有什变化?

韩曙东:未来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我们会关注碳市场全面的业务.因为我们的决策发生了变化。原来做CDM项目.我们在国际上就是一个纯供给方。现在从决策上发生一些变化.集团大多数企业成为了履约方(控排企业),我们就要去做一些技术的支撑、研究。相关市场的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当然咨询还要去做,开发减排项目,还有一些配额的经营,履约的服务,甚至碳金融市场建立起来之后把碳资产作为一种抵押贷款套期保值,在期货市场里面增值保值。也不排除去申请第三方认证DOE的资质。这个领域内能去做的我们当然都会去考虑。

现在这些我们都在筹划,一直在做一些基础工作,包括市场的研究、开发企业经营策略的工具、碳市场供求关系的研究、碳市场配额的价值研究、配额价格的波动研究,以及企业碳资产经营策略工具的编制等。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碳交易查看更多>碳市场查看更多>中电投集团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