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节能综合评论正文

“一带一路”PPP热潮下的冷思考

2015-10-26 09:09来源: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作者:周蕾关键词:PPPPPP模式一带一路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而在中国,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项目承包企业,对PPP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特许经营权的金融市场评估也还没有体系。施工企业在PPP行业积累的底子不厚,经验不足,信心不够,信息不灵,语音不通,团队不强,实在是有太多的烦恼,太大的风险。而且,许多沿线国家还处于市场极不稳定的阶段,法律构架和PPP顶层设计不完整,因此也使得项目资金回收的安全系数低。大型对外承包商网络基本覆盖所有较容易开发的国际市场,剩下的为难以进入、竞争激烈以及中资企业不具备竞争实力和空间的市场。

当前国际工程领域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投融资能力的较量,而这种融资能力正好是中国企业的短板。目前,大多有海外业务的企业还停留在总承包的阶段,即使签订了PPP项目,也只是停留在建设部分。这和企业的海外战略有直接关系,中国企业“走出去”往往追求快速地拿项目、做工程,但是缺乏持续经营和维护市场的意识。基础设施需要持续经营,一个项目可能要花费20-30年的时间,持续经营是PPP的一个重要特征,因为PPP项目真正的赢利点是项目开始正式运营之后。

PPP的冷思考

一带一路”给“走出去”企业创造了很好的机遇,可以预见以PPP投资的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一股大浪潮,席卷沿线的多数国家,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然而在热浪面前,依然需要冷静的思考中国企业的问题和市场的风险。

首先,PPP作为一种商业模式,是以盈利为目的,不同于过去的政府援助项目,无论是借贷机构还是社会资本(承包商)都有很大的还款压力,但是项目操作需要一段时间,而且由于国际市场的复杂性和项目的规模性,可能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市场风险和社会风险等,任何汇率波动、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都有可能对企业的融资稳定性带来极大的冲击。而大部分施工企业的国家属性,注定其商业敏感性不够强,大家还是指望依赖中国政府,缺乏有力的创新能力和项目的长期管理能力。由于机制的限制和以往“低价中标”的操作惯例,PPP往往会沦为招揽工程项目的工具,为了做项目而做PPP,不考虑长期效益。

其次,政府在推动“一带一路”时对PPP模式的关注度不足,一方面没有联合各国地区政府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合中国企业操作的、有中国特色的区域性PPP规范和操作流程,无法对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获得PPP项目起到制度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政府的融资渠道还不够通畅,对项目的前期扶持力度还不够,很多企业就会因为前期投入大、风险高、市场培育不足而半途夭折,企业往往关注短期利益而往往不具备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这和政治体制以及企业的管理体制有关系。

第三,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感不强。作为境外投资者,在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后,需要快速地本土化,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参与到当地的社会公众事物中,某些情况下,还需要有积极干政的决心和勇气,要成为当地决策者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具备这些就很难获得认同感,甚至还会招致当地民众反感或者抗议,而收益率偏低的项目,在当地政府保护不利的情况下可能会颗粒无收。

另外,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也是中国企业不太注重的问题。斯里兰卡政府以审批程序不符以及环保问题为由,暂停中国公司在斯里兰卡某项目的执行,要求等待最终评估报告出台。而波兰A2公路项目也就是因为雨蛙的问题,使得项目不得不延期,最终走向失败。

最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是发展水平较低的新兴市场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原本就缺乏充足的资金用于相关投资,这也是为何亚洲存在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的根本原因之一。施工企业没有与当地的资本市场对接,完全依赖于国家开发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的投资,或者自有资金,一旦金融市场波动,项目资金链断裂,再次融资渠道就会变得非常脆弱。

原标题:“一带一路”PPP热潮下的冷思考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