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大气治理综合评论正文

【漫谈】雾霾“上天入地”记

2015-10-26 13:48来源:今日早报关键词:大气污染空气质量PM2.5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现代的灰霾和古书中记载的霾

并非一回事

雾霾的话题,从2013年冒出来后,热度一直不减。

有好学的小伙伴去查了查资料,发现古代也有霾的记录,难道,这是一回事?

关于古代的霾,记录比较多的,是在明代。1481年,由于降雨少,“连日狂风大作,尘霾蔽空”。1485年,旱荒使近京饥民拥入京城求食,城内经常狂风大作,史书上称“风霾累日”。1493年,“京师雨霾”。1497年,“京师去冬恒燠无雪,今春狂风阴霾”。1498年,“四月丁亥,京师风霾连日不止”。1504年,通州区出现了“春二月,常风霾蔽日”。1506年,通州城“十月,霾雾四塞”。1510年,北京城“今春以来,风霾屡作”。1516年,海淀区“冬无瑞雪,春有风霾”。1548年,“正月,京师大风霾”……

怎么这么多纪录?

之前说到,雾霾的产生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北京地处北方,气候干燥,距沙漠较近,明朝初期成为首都,这些纪录就有了出现的基础。

但古代人的记载并不全面,那时候没有科学的观测手段,对霾的大小、浓度来判断只能凭感觉或者看心情。

就像你淋到一点雨,觉得很懊恼,会跟朋友抱怨或者发朋友圈说“大雨天”之类的,而气象数据里这点儿雨水量,撑死了也就中雨量级。

这些还不是重点,明朝的霾属于早期的霾,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我们现代的霾,则是灰霾。

啥意思?

最早记录霾的,是《诗经˙邶风˙终风》,你以为那些“终风且暴”、“终风且霾”等诗句,说的是啥?

意思是,大风吹起了尘土,北方地区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到了秋冬和春季,这种现象并不少见。

所以,古代的霾其实就是尘,更类似我们现在说的PM10这种简单粗暴的大颗粒尘土,而非以PM2.5为主力军的灰霾。

相比古时的霾吹到嘴里满嘴的沙子,我们这会儿的霾,含更多的人类活动排放物,如硫酸盐、硝酸盐、有机化合物等,越来越频繁地与人类工业化活动分不开。

换句话说,千万别给人类的工业活动找理由,看到诗句里有个“霾”字就很激动,觉得雾霾天自古有之。

严重污染时,我们会吸入多少PM2.5?

扯完这些有的没的,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一个问题来了,严重污染(污染的最高级别)时,我们会吸入多少PM2.5?

天气是最公正的,好的差的每个人都摊到,基本上是一锅端的调调,谁也无法幸免。

PM2.5,也就是直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小颗粒物,最大的危害就是会被吸入人体,进入肺泡中。

严重污染时,PM2.5的质量浓度至少在300微克/立方米,那么按照一天10-15立方米的呼吸量来计算,我们每个人每天大致会吸入3-4.5毫克的PM2.5(运动量越大,吸入的越多,所以严重污染天强烈反对进行户外运动)。

先别慌张,你难道只吸气不呼气?这3-4.5毫克的PM2.5,不会全部滞留在呼吸道和肺部,也不会全部进入人体组织内部,多多少少会被呼出来一些,有些反应大的还会用吐痰的方式排除一些。

说个痛快话,到底会吸入多少?

以北京为例,冬季平均下来相当于吸了3包烟。

PM2.5会附着一些重金属和多环芳烃等有机物质,其中多环芳烃与烟草焦油中的一些有害物质相同。

烟草焦油中的多环芳烃一般占焦油量的0.6%,按照每支烟10毫克的焦油量计算(取中等偏高的含量),每次吸烟产生的多环芳烃为60微克(0.06毫克),吸入人体的大约为20%,也就是12微克左右。

北京2006-2007年冬季,PM2.5附着的多环芳烃平均浓度为337.7纳克/立方米,按一天10-15立方米的呼吸量,折合3377-5065.5纳克(3.337-5.0655微克),相当于2006-2007冬季(北京冬季大约150天)吸了42-63支烟(约2-3包烟)。

杭州呢?

做减法的话,杭州的PM2.5情况好过北京,可以适当降低一些(确切的真心没人能说得上)。

做加法的话,距离那组数据差不多过去10年了,以现在的城市发展速度、车辆排放情况等等来看,只会比10年前更严重。

反正这么一减一加下来,差不多了,就当吸了3包烟吧。

原标题:雾霾“上天入地”记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大气污染查看更多>空气质量查看更多>PM2.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