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人物正文

刘更另:躬行大地谱华章

2015-11-27 11:21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秦道珠 黄晶关键词:土壤治理土壤资源刘更另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是首次发现紫色泥田缺锌。上世纪70年代中期,湘南衡阳等地区许多紫泥田,水稻出现与“坐秋”完全不同的“僵苗”现象。经过多地现场考察,土壤、植株取样分析,证明为水稻缺锌所致。

从1981年开始,刘更另带领科研团队蹲点三年,在衡阳地区衡南县等典型紫色泥田、灰泥田等布置大量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肯定了水稻“僵苗”是由土壤缺锌引起的。每亩施硫酸锌1000克,可增产稻谷50千克以上,在衡阳地区推广,当年增产稻谷460多万千克。1982年在衡阳地区示范推广20多万亩,增产稻谷1670多万千克,1983年又在衡阳、零陵、邵阳等三个地区扩大示范推广,仅衡阳一个地区统计推广55万亩,估计增产稻谷8500多万千克。

四是首次发现常宁砷毒田。上世纪70年代末,刘更另兼任衡阳地区主管农业副组长,与衡阳地区领导一同在湖南常宁县考察,发现大片水稻田严重干旱,禾苗生长很差,可是农民不浇水,后来才知道这种田绝对不能浇水,也不能施用有机肥,否则颗粒无收。

刘更另带领科研团队,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常宁县农民称作“冒禾洞”水稻为土壤中的砷中毒所致。根据25个点取样分析,该地区土壤中含砷量高达2000mg/kg,超过世界土壤平均含砷量的400倍。这一现象是书本上从来没有讨论过的。

刘更另开始研究砷化物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及其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找到了改良“砷毒田”的有效措施——首先要保证植物养分,特别是钾肥的供应,大量施用火土灰和起垄栽培法都能提高砷毒田的水稻产量。这为农业防治“砷”污染找到了新途径。这项结果多次被国际同行引用,并编入我国大学教科书。也成为21世纪我国稻田重金属污染防治的重要理论依据。

五是首次发现次生植被的演变规律。80年代初,开发南方红壤丘陵山区,建立巩固的农、林、牧业基地,无论是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还是生态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就是要迅速恢复红壤丘陵植被,增加覆盖度,改善生态环境,防止大面积水土流失和旱、涝、冷、热等自然灾害,预防南方出现大面积的“红色沙漠”。

1981年开始,刘更另在湖南祁阳新征130余亩裸露荒山并修建围墙,1982年建立南方红壤丘陵区荒山次生植被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试验,先后布置系列长期定位观测区,探索红壤裸露荒山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数量变化和群落演变的规律。

经过16年的定位试验,发现南方红黄壤地区,水热条件优越,在裸露荒地、过度放牧的草地上只要排除人为破坏,植被能迅速恢复。在长期定位监测的基础上,他惊喜地发现了红壤裸露丘陵区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植物种类、数量变化和“草—灌—乔”植物群落演变的规律性。同时,针对红壤地区季节性干旱的特点,创造出“水平浅沟,沟坑相连,分散蓄水”的办法,把春夏季(4~6月)雨水滞留在深层次土壤中,待到旱季(8~9月)利用,取得明显效果。

刘更另建立的“南方次生植被恢复理论”被大面积推广应用,生态迅速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控制。目前,国家“退耕还林”重大项目广泛应用这一模式,并取得重大社会、生态效应。

情牵“三农”

1977年3月,刘更另完成世界名著尤˙李比希的《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的翻译工作,于1982年12月由农业出版社出版。该书所阐明的许多农业化学科学理论问题,对中国农业、农业科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上世纪80年代初,刘更另应用尤˙李比希《化学在农业和生理学上的应用》理论,对我国农业化学进行基础性研究。他先后在湖南祁阳布置了“水稻阴离子试验”“水稻种植制度试验”“水田氮磷钾综合因子试验”等一系列的长期定位试验。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他主持在全国建立了包括南方红土、东北黑土、西北黄土、新疆荒漠土等在内的9个土壤肥力和肥料效应长期监测实验基地。

目前,这些不同土壤气候带上的多因素长期定位试验,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回答了世界上很多农业化学不能回答的问题,引起国内外科学家的高度关注。它将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也是我国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科学发展的里程碑。

此外,刘更另还科学应用南北温差光照气候差异,决策宏观农作物布局。

在长期实践中,刘更另充分了解到南方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型地带的特性。这个地区无霜期长,冬季气温高,蒸发量小,土壤中含水量高,利用冬春季的光热水分条件,可以发展油菜,豆类、大小麦,饲料和绿肥等等。为此,他带领科研团队,从1986年开始跟世界畜牧业发达国澳大利亚合作,开创我国“南方种草养畜”先河。从1986年开始到2002年整整16年,引进澳大利亚等国内外牧草品种340多个,选择适合南方种植的牧草品种16个,引进鲁西黄牛、马头山羊等草食动物,建立南方道县、江永、衡阳等万亩草食动物示范基地,开创了中国南方与澳大利亚畜牧业合作的新纪元。

在长期试验基础上,经过反复考察和南北气候差异比较,刘更另就北方农作物宏观决策布局提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创造性思路——根据自然资源特点来调整作物布局,利用西北、内蒙古日照好、温差大、空气湿度适中来发展籽实植物、纤维植物和油料植物。为此,他完成了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科学建设新疆棉区”,实践了他的科学思想。

刘更另站在我国农业资源环境科学及农业宏观发展战略的制高点,从1988年开始,参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1990年开始,筹建《中国农业科学院山区研究室》和《河北省燕山科学实验站》。此前,他的考察踪迹遍布祖国的武陵山区、秦岭山区、燕山山区等各个主要山区,为山区农业发展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撰写了“农业和农业的持续发展”“水、水资源、农业节水”等论文,引起学术界广泛重视。河北省迁西、迁安等山区开发与节水农业取得重大突破,200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为他颁发河北省院士特殊贡献奖。

纵观刘更另的人生,追求科学、探索科学、发展科学、献身科学是他学术成长中近乎唯一的奋斗目标。他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在平常现象中发现问题,从而研究解决生产问题,为我国土壤肥料与植物营养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抓生产问题,做基础工作,用先进手段,攻薄弱环节,得综合成果,出专门人才”的名言,成为引领年轻科技工作者科研创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秦道珠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衡阳红壤实验站副研究员,黄晶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衡阳红壤实验站助理研究员)

①1964年,刘更另(中)与陈永安(左)、吴大伦在湖南祁阳官山坪试验基地田间合影。

原标题:刘更另:躬行大地谱华章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壤治理查看更多>土壤资源查看更多>刘更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