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综合技术正文

【指导目录】水生态修复先进适用技术(下篇)

2015-12-04 11:55来源:北极星环保网关键词:生态修复水生态修复技术环境修复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41 洱海水生植被防退化技术

适用范围

适用于洱海等类似富营养化初期湖泊的水生植被防退化

基本原理

水下光照强度弱是限制洱海沉水植物生长和分布的主要因素,而水下光照强度主要受到水体透明度和水深的影响;因此,通过改善水体透明度和根据植物的生长季节调整洱海水位可以使水下光照强度得到显著改善,从而有利于沉水植物的生长。同时,水生植物繁殖体的数量和幼苗在水中的定植也会影响沉水植物的存活;因此,通过沉水植物繁殖体补充、人工辅助定植和种质资源保护有利于植被的存活和扩增,从而达到沉水植被防退化的效果。

工艺流程

在洱海开展详细的水生植被分布与群落结构和水质调查,获得优势植物分布的水质和水深阈值,从而筛选出具有相对耐污染的植物种类;在此基础上,依据洱海各水域的水质情况,分别选择对应的植物种类开展植被修复。沉水植物修复的水下光需求评价技术→不同水深梯度下沉水植物的种类筛选技术→沉水植物种子库复苏技术→幼苗移栽定植技术→水质与透明度改善技术→水位优化试运行技术→沉水植物繁殖体补充技术→洱海沉水植被种质资源保护区规划→洱海沉水植被管理方案。初步形成一套适用于洱海沉水植被修复的技术体系。

关键技术或设计特征

(1)水质改善

(2)优化水位运行节律

(3)繁殖体补充技术

(4)人工辅助水生植物修复

(5)种质资源保护

(6)水生植被管理

推广情况

大理市洱海管理局与大理州大理市环境保护局在洱海1km2的浅水区采用该技术体系对沉水植被进行优化。

典型案例

(一)项目概况

该项技术在本课题的示范工程“洱海水生态防退化综合示范工程”中得到应用,该示范工程在2011年1月完工后开始对水质和水生生物进行连续监测,。示范工程区内负荷削减30%,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加20%,黑藻和苦草群落占沉水植被总面积30%,并形成可自我维持的稳定群落。

(二)技术指标

根据本课题的现场调查、原位试验以及中试研究认为,目前洱海防治沉水植被退化的关键参数是改善水体的透明度和改善水质。初步认为,在洱海全面实施该项技术,有望到2015年,洱海水体透明度由1.5米提高到2米,水质总磷浓度由0.05mg/L改善到0.03mg/L,总氮浓度有0.7mg/L改善到0.4mg/L,沉水植被方面可由现在的5%增加到13%左右,逐步完成洱海一圈沉水植被的恢复;到2020年,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到2.5米,洱海沉水植被的面积可以恢复到约18%。

(三)投资费用

该项目一次性投资50万元,完成10000平米示范区建设,单价为:50元/平米。

(四)运行费用

该项目后期运行费用为5万元/年。

联系方式

技术信息咨询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142 基于水质保护的洱海鱼类群落结构调控技术

适用范围

本技术适用于外来入侵的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占主导地位、生物控藻能力较弱的云贵高原湖泊。

基本原理

鱼类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处于食物链的上端。以水质保护和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将放养和捕捞作为洱海食物网操纵和鱼类群落结构调控的重要手段。基于银鱼、鰕虎鱼、鲢、鳙等关键鱼类生态学和生态功能评估,建立了不同生态位鱼类调控的技术参数。根据食物网理论,大规模捕捞浮游动物食性的银鱼和鰕虎鱼,可以大量增加浮游动物;浮游动物或藻食性鲢/鳙鱼的大幅度增加,可以有效控制浮游植物过度繁衍,减少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从而有利于提高水体透明度,防止藻类水华发生。

工艺流程

在洱海放流适量的鲢/鳙鱼,用以直接摄食浮游藻类,从而防控或减少藻类水华发生强度。大约经过8个月(3-10月)的生长,放养的鲢/鳙鱼可达到商品鱼规格,此时可捕捞上市。

通过捕捞调控,大幅度减少洱海银鱼、鰕虎鱼等以浮游动物为食的小型鱼类现存量,通过食物网下行效应,可导致浮游动物增加,浮游植物减少,有利于水质改善。

在洱海放流适量的春鲤、杞麓鲤等中下层栖息的土著鱼类,用以摄食水体中有机碎屑,既能增加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稳定性,又能增强水体自净功能。

延伸阅读:

【指导目录】水生态修复先进适用技术(上篇)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生态修复查看更多>水生态修复技术查看更多>环境修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