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报道正文

国家重大水专项淮河项目侧记

2015-12-21 15:29来源:中国网关键词:水体污染流域治理水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勇于破旧立新,创立流域治污新模式,引领科学治淮新方向

早在淮河项目启动初期,业内人士就对淮河治理达成共识:沙颍河-贾鲁河是淮河治理的重中之重,“欲治淮河必先治沙颍河,欲治沙颍河必先治贾鲁河”。沙颍河是淮河的一级支流,流域面积占淮河的1/7,而污染负荷却占淮河的1/3;贾鲁河是沙颍河一级支流,流域面积是沙颍河的1/7,淮河的1/49,而污染负荷为沙颍河的1/3,淮河的1/9之多,是多闸坝基流匮乏型重污染河流的典型代表,历次淮河重大污染团下泄均与沙颍河-贾鲁河有关。

淮河流域人口多,经济欠发达,社会经济发展与水污染防治以及饮用水安全保障等多重压力叠加,怎么治理?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摆在淮河项目组面前的是一道特大难题。显然,需要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时间紧、任务重、可借鉴经验不足的情况下,项目组针对淮河流域“基流匮乏、农业伴生型特色行业污染重、生态环境安全风险高”等重大环境问题,率先提出并实施了废水资源多尺度再生利用与水质目标管理为核心的“三级控制、三级循环、三级标准”的“三三三”治污新模式,构建了“废水能源化与资源化高效处理-中水循环利用-尾水生态净化”的三级废水循环再生利用体系,制定了污染源、河道、管理与流域综合调控的“点-线-管-面”综合施治路线。

而且,项目组接受国家重大需求的挑战,选择了淮河污染最重支流沙颍河-贾鲁河为主要示范区,开展“大科学”、“大集成”、“大示范”与联合攻关,充分表现出根治淮河的决心和信心。

在污染源控制方面,淮河项目研发出皮革、造纸、酿造、氮肥等农业伴生型重污染行业的清洁生产工艺,重点突破了农业伴生行业高浓度有机废水能源化及资源化利用、基于毒性减排的工业废水全过程控制、以磁性树脂吸附为核心的城市污水资源再生利用、城市污泥好氧堆肥资源化利用、“种-养-加”结合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节地/易管/耐寒的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等关键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与推广应用。

在河道生态净化与修复方面,他们研发了基流匮乏型重污染河流黑臭消除与水生态强化净化、非常规流态河流水生态修复、多闸坝河流水质-水量-水生态联合调度及河流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等关键技术体系。

在管理方面,基于河流水质目标管理,他们为河南省制药、酒精等行业废水间接排放地方标准,贾鲁河、双洎河、清潩河、惠济河等不同河流的小流域排污标准制订及实施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同时,他们还制订了基于河流水质达标考核的河南省淮河流域的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与水质目标考核体系优化方案,在河南省政府实施河南省水环境生态补偿办法及政策中所采纳。 在流域“面”上综合调控方面,项目组提出了基流匮乏型重污染河流“三级控制、三级标准、三级循环”的“三三三”治理模式。“十一五”期间,他们选择贾鲁河子流域索须河进行综合示范,通过行业污染治理关键技术示范和推广,建成贾鲁河生态净化工程18.48公里,处理水量20万m3/天,实现削减COD49%、氨氮76%和总磷36%,透明度增加85%,重现了“鸟鸣鱼戏”的优美景观,水生态质量显著好转。“十二五”期间,项目组在“十一五”单项关键技术研发与多闸坝基流匮乏型重污染河流“三级控制、三级标准、三级循环”的“三三三”治理模式构建的基础上,选择贾鲁河、清潩河、八里河及清安河4条不同类型河流进行“三三三”治理模式的推广应用综合示范。在贾鲁河,开展了城市污水和污泥资源化再生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在清潩河,开展了工业与城市平衡发展示范区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在八里河,开展了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在清安河,开展了重污染河流水质改善技术集成与综合示范。另外,在大型污染团下泄事件高发的淮河-沙颍河区域,淮河项目突破了淮河-沙颍河水质水量联合调度关键技术,构建的淮河-沙颍河流域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系统在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实现了业务化运行,在2013年惠济河-涡河水污染事故调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突破整装成套关键技术体系,支撑水污染治理目标实现

淮河项目组在“三三三”流域治污模式与“点、线、管、面”综合施治路线的指导下,经过“十一五”的单项关键技术研发与“十二五”技术整装成套集成研究,构建了淮河流域多闸坝重污染河流的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与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

在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成套技术包括:

第一,以“两级分离内循环厌氧反应器与流化床多相芬顿氧化反应器”为核心的农业伴生行业高浓度有机废水能源化及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该技术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其基建投资与运行成本比国外同类技术降低了50%以上,在郑州拓洋、南阳普康、皖北药业、新乡鑫泰隆、河南银鸽、双灯纸业、仲景大厨房、三河皮革等20余家公司推广应用。

第二,以“流化态零价铁还原-芬顿氧化”集成技术与装备为核心的工业废水毒性减排与深度处理集成技术。该技术推广应用于141个企业治理工程,处理水量达1.53亿吨/年,削减毒害有机污染物达9.5万吨/年(以COD计),节支排污费用达7.6亿/年,新增产值102亿元/年,支撑了淮河流域7个化工园区逾千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该技术获得2015年中国优秀专利奖与2014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第三,以“磁性树脂吸附”为核心的城市污水资源再生利用集成技术。项目组开发了新型丙烯酸系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并设计出高密度大流量、高流速磁性树脂反应器,处理效果与成本上显著优于国外品牌同类产品(MIEX )。该技术获得美国授权专利3项,已达国际领先水平,被评为“江苏高新技术产品”,并荣获2014年河南省环境保护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技术已在7项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实现城市污水COD达到地表水I-II类标准;NH3-N、总磷达III-IV类标准;色度、总氮远优于国家再生水标准;工程运行费用低于0.18元/吨,约为臭氧及活性炭技术的1/3。

第四,以“废物资源化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畜禽养殖行业减污高效全过程控制技术。针对淮河流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粮食增产核心区,养殖业高度密集、污染负荷贡献大等特征,淮河项目构建的半湿润农业区“养殖节水减污-低费用资源化治理-农田安全消纳”畜禽养殖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解决了河南雏鹰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250万头猪/年粪污资源化与安全消纳问题,生产有机肥47万吨/年,减少COD排放3500吨/年,减少氨氮排放66吨/年,直接经济效益达5000万元/年。

第五,适合淮河流域的节地/易管/耐寒的村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淮河项目研发出地埋式新型腐殖填料滤池、多点进水OAO及自清洗组合技术等多种类型的节地/易管/耐寒型村镇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已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湖北等省共推广建设140余项工程,污水处理量达1.8万吨/年,削减COD达6300吨/年,减少氨氮排放270吨/年。

原标题:发挥重大专项科技支撑作用,科学治淮见实效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体污染查看更多>流域治理查看更多>水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