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流域治理报道正文

国家重大水专项淮河项目侧记

2015-12-21 15:29来源:中国网关键词:水体污染流域治理水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六,自主研发的基流匮乏型重污染河流黑臭消除与水生态强化净化集成技术。这其中,以基质强化净化、沉水植物光合补氧、渗滤岛净化为核心的生态净化集成技术,以生态库塘构建为核心的非常规流态河流水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建设了示范工程河段150公里,并在淮河流域推广建设生态净化与修复工程8项,覆盖湿地面积达2.6万亩,实现劣V类、V类水深度净化并维持在III或II类水质水平。

第七,针对多闸坝基流匮乏型重污染河流的特点,淮河项目研发出“生态基流保障-大型污染事故防范-水生态安全防控”的流域水质-水量-水生态联合调度技术,建立了淮河-沙颍河水质水量联合调度系统,实现淮河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发生概率下降75%,重要水域生态用水保证率从50%提高到75%。该技术获得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八,以河道为反应器的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技术。淮河项目巧妙构建导流明渠药剂投加系统,突破了闸坝河道复杂水环境药剂混合与均匀分布的难题,研究出以“反应转化-沉淀分离-水质调控”三级控制应急处置技术,在江苏徐州、盐城、邳州等4起重大突发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处理水体总量逾2000万立方米,保障了淮河流域江苏段重要饮用水源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水质安全。

淮河项目四大标志性成果

淮河项目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与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使淮河治理走上了良性和可持续性的道路。总结起来,可以用四大标志性成果来概括。

成果一:构建并实施了基于废水资源化与水质目标管理的多闸坝基流匮乏型重污染河流“三三三”治理模式

在“三三三”治理模式中,以淮河流域典型工业污染源治理为“一级控制”,构建造纸等农业伴生典型工业行业清洁生产与水污染全过程控制与治理集成技术,农业伴生典型工业废水排放量极大减少,同时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行业间接排放标准,保证了工业尾水安全纳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以城镇生活与工业混合污水深度处理与再生回用为“二级控制”,突破了基于磁性树脂吸附的城市工业混合污水高效脱色除浊脱氮除磷关键技术,并研发了成套设备,使区域内城市工业混合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后,尾水达到流域排污标准并集中排入河流,保障了基流匮乏型河流的基本生态流量;以城市-工业尾水的河流水生态净化与水质提升为“三级控制”,针对基流匮乏型河流重污染、多闸坝等特征,研发出以基质调控为核心的黑臭水体水生态强化净化与极端流态河流水生态修复集成技术,实现基流匮乏型河流水质达标,重建基流匮乏型河流水生态系统,恢复河流水生态功能。

通过实施 “三三三”治理模式,多闸坝基流匮乏型重污染河流可形成“点源-区域-流域”的“三级控制”系统“控源减排”治理技术体系,并构建以“地方行业间接排放标准-地方流域排污标准-河流水质目标标准”的“三级标准”为核心的水质目标管理体系,使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逐级净化处理达到基流匮乏型河流生态补水的要求;通过构建“工业园区(企业)内部废水循环利用-区域污水再生利用-流域水资源生态循环再生利用”的 “三级循环”水资源再生利用技术体系,实现流域内工业废水与城市污水最大限度再生利用,维持基流匮乏型河流的基本生态流量,保障河流水质目标达成与水生态功能恢复,实现流域环境容量与排污总量的科学衔接,为解决基流匮乏型河流水资源短缺与水质目标达成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模式与途径。

成果二:提出并实施“技术研发-成果孵化-联盟集成-平台推广”的全链式技术成果产业化创新体系

为了使水专项成果发挥更大的科技支撑作用,淮河项目提出并实施了基于“技术研发-成果孵化-联盟集成-平台推广”的全链式技术成果产业化创新体系;沿淮建立了废水与污泥治理与资源化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废水治理与资源化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沿海化工污染控制公共服务平台、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等8大成果推广平台,获批建设了环保部“有机化工废水治理与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石化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及成果推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科技部“淮河流域再生水利用与风险控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依托淮河项目建立的科技成果孵化器,实现了内循环反应器、磁性吸附树脂、流化床芬顿、生态净化等关键技术的产业化推广,并成立了南大(常熟)研究院有限公司、南京环保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等2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南京国家级环保产业集聚示范区已初步形成。

成果三:重点示范流域沙颍河-贾鲁河水质显著改善

“十一五”期间,淮河项目组通过实施“三三三”治理模式,实现了贾鲁河陈桥断面COD从2007年75mg/L降至2011年的46mg/L,削减率44%;氨氮从2007年30mg/L降至2011年6mg/L,削减了80%。“十二五”期间,项目组进一步夯实和推广“三三三”治理模式,深化行业排放标准、流域排污标准与河流功能与健康标准的科学衔接,推进废水资源化与能源化应用-中水循环利用-尾水生态净化应用的三级循环利用;集成并推广以磁性树脂吸附为核心的再生水制备及利用、以废水能源化及资源化为核心的农业伴生典型工业水污染全过程控制、以毒性减排为核心的化工行业水污染全过程控制、以经济适用易管理为特点的村镇生活污水处理、以基质调控为核心的闸坝型受损河流水生态修复以及以好氧堆肥为核心的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等8项水污染治理整装成套技术,建设示范工程30项,推广应用于200余项工程中,建设了长达150km的河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城市污泥堆肥资源化应用达10万吨/年。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贾鲁河与沙颍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持续改善。而带动淮河干流水质明显好转。淮干国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从2007年的62.17%升至2014年的86.82% ,增加了24.65个百分点。沙颍河流域过去老百姓的民谣:“五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洗衣灌溉,八十年代河水变坏,九十年鱼虾绝代”,现在民谣变为“鱼虾跳、野鸭叫、河水清、百姓笑”。

成果四:培养了一支国家级流域水污染治理科研队伍

通过8年多联合攻关,淮河项目培养了一支国家级流域水污染治理科研队伍,其中包括:培育1支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培养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1人,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十大杰出专利发明人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名;荣获了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突出贡献奖1人,“十一五”水专项“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及先进个人1人。目前,淮河项目形成了由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千人计划”专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等组成的高水平流域污染控制队伍。淮河项目累计突破关键技术近100项,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0余项,获得软件著作权3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制定标准/规范/指南等20余项,技术成果先后荣获得了2014年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014年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河南省环境保护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研奖项;累计建成示范工程近70项,推广工程200余项,建设河流生态修复示范工程150公里以上,年均城市污泥好氧堆肥资源化利用达10万吨以上。

原标题:发挥重大专项科技支撑作用,科学治淮见实效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体污染查看更多>流域治理查看更多>水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