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保资本评论正文

环保投资有需求 一哄而上有风险

2016-01-12 09:04来源:中国环境报作者:骆建华关键词:环保产业环保投资节能环保产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当下中国以及世界经济增幅明显放缓的大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却表现抢眼。近两年,多家大型国有企业高调进入节能环保行业。甚至有观点认为“不少民企虽然积极性很高,但是实力相对不足;国有企业具有资金、技术等优势,往往一个动作就能带领行业跨入全新阶段”。

面对大批量国有企业进军环保产业,环保人有喜有忧。喜的是国有企业以其雄厚资本进入环境领域,可以填补治理资金的巨大缺口,弥补财政投入之不足。据环保部门测算,落实“大气十条”和“水十条”,每年投资需求约两万亿,而各级财政只能提供10%~15%的资金,其余85%~90%资金需要社会资本进入。如果没有社会资本参与,政策有可能落空。

然而,国有企业进入环保产业,满足环保投资巨大需求的同时,也有几点值得担忧:

一是担忧产业过热。多年前,风能、太阳能受到热捧,大量资本纷纷加入,造成整个行业投资供大于求,其结果就是产能过剩,新兴产业也难免重蹈传统产业覆辙。目前,环保产业能够健康发展、走得平稳,就是因为没有大起大落,也不会过冷过热。

二是担忧技术障碍。国有企业财大气粗,进入环保产业大有舍我其谁之势。然而术业有专攻,污染治理细分领域很多,每个领域都有独特的技术,都需要长期的积累和积淀。

以污水处理行业为例,工业废水不同于市政污水,不同工业行业废水处理工艺也不同,需要环保企业多年的深耕细作,才能找到经济适用治理工艺,这也是一些环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看家本领。

试图短时间内通过资本撬动占据环保市场不难,但要能够掌握这些技术,解决每个细分领域特殊的环境问题,应属不易。此外,环保领域商业模式与其他制造行业不同。环保更多卖的是服务而不是产品,它的价值体现也更多的是在运营环节,而不是投资领域。

如果新进入环保领域的大型国企没有做好准备,只是挥舞着资本大棒,在环境市场上到处攻城略地,很有可能因为技术障碍和商业模式的水土不服,留下一堆烂尾工程。

三是担忧市场走偏。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展十分明显,无论是污水、垃圾处理,还是脱硫、脱硝、除尘,其处理率或装机容量均已接近或达到90%左右。可以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高潮均已过去。

下一步,除了拾遗补阙、升级改造,市场容量并不大。“十三五”期间,污水垃圾处理要求全覆盖,电厂大气治理要求超低排放,但具体到每个项目,其规模十分有限。

在这种背景下,大批国资企业携资进入,在规模有限的市场上“跑马圈地”,很有可能掀起低价中标之风,大打服务价格战。

作者为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

原标题:环保投资有需求 一哄而上有风险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产业查看更多>环保投资查看更多>节能环保产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