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监测评论正文

新华社:关于电水壶 相关部门、检验机构必须说清楚

2016-04-01 15:02来源: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杨绍功 聂可关键词:检验机构重金属检测检测方法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此外,从食品安全的角度进行分析,一些专家和厂商也提出,对于合格的水壶不必“谈锰色变”。

3月23日,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其微信公号中发文表示,成年人每天锰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为11毫克。以(江苏质检报告)锰析出量最高1.168mg/L的那批次电热水壶为例,要喝大概9.4升这种电热水壶烧的水,才有可能超出可耐受量。而此前,记者查知中国营养学会编写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成人每天摄入3.5毫克的锰,最高可耐受摄入量为每天10毫克,即终生每天摄入10毫克不会危害健康。

江苏一位食品工程专家介绍称,类似的“谈锰色变”早在2012年也曾发生过。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当时就已做了科普:锰摄入的途径主要是呼吸,胃肠对锰的吸收率仅为1%~5%,因此饮食不会造成锰过量、锰中毒。

事关公共安全的预警如何做到科学权威?

针对用酸性溶液做检测是否科学这一问题,江苏省质检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用酸性溶液加热、浸泡不锈钢所获“锰析出量”确实与烧水壶的实际工作环境有很大区别,但这确实合乎日常的重金属检测方法。该试验进行的是一种“加严试验”,用更为严苛的方法对潜在风险进行检测。

就“加严试验”的过程是否科学问题,记者致电江苏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办公室,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此事的相关信息现由江苏省质监局统一对外发布。

记者又就此采访了江苏省质监局,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报告是该局“根据实施情况定期发布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结果”,该局只是“对发现问题的企业按照管辖权限及时进行处理,同时向社会发布消费提醒。”

专家认为,如果相关检验报告能够公布详细检验过程,让相关部门来作公开研讨,将更有利于消除质疑和困惑。

与此同时,一些冶金专家介绍,从食品安全的角度,选择合格热水壶是必要条件。买水壶首先要选择质量合格、符合国家标准的商品,如果容器内外壁标有“GB9684”字样,则代表符合国家标准,可以放心使用。

另外,消费者在购买不锈钢产品时可自带“磁铁”,进行验证:将磁铁靠近被检测炊具,凡是具有吸力(包括吸力较弱)的,则基本可认定为不合格不锈钢。

目前市场上的300系(包括网络及媒体上常见的304钢)、400系不锈钢均属于优质不锈钢,其生产工艺复杂,不论是使用性能还是清洗性能,均表现优秀,消费者可以放心选择。

快评

“统一权威”回应才是“毒水壶”解药

近期,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报告称,抽查发现55.6%的不锈钢电热水壶使用高锰钢,可能带来“锰中毒”风险,引发各界关注。不少人担心,自家的电热水壶“有毒”。后经电热水壶生产大省质监部门、科普网站和媒体释疑后,人们才逐渐消除因误读引发的焦虑。然而,反思这一事件发酵的过程,焦虑虽解,仍有余“毒”未解。

其实,早在2012年,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就进行过科普:“锰摄入的途径主要是呼吸……饮食不会造成锰过量、锰中毒,在临床上也从未发现因饮食摄入锰或使用不锈钢制品导致锰过量、锰中毒的案例。”那么相关检测报告提示的风险依据何在?这必须向公众说清楚。

事件发酵时,发布风险报告的相关部门对此三缄其口,称一切以报告为准;做报告的机构曾表示要对检测方法进行说明,但至今没有下文;行业内的企业无论有没有更换产品标识,大多表示不便评论;很多媒体仍在等待权威部门的声音。

不管出于何种原因,相关部门和检验机构对公众关切不及时作出权威的回应,并且说法互相冲突,都不利于澄清真相。没有信息透明,就没有有理有据的讨论,更不会达成科学的共识。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健全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如果质量检测都不能“统一权威”,监管何来“统一权威”?因此,在此次事件中,相关部门有责任和义务,讲清是非原委,给公众一个“统一权威”的回应。

原标题:“毒水壶”是耸人听闻还是确有其事?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检验机构查看更多>重金属检测查看更多>检测方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