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水处理综合评论正文

海绵城市专家谢映霞: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水综合管理研究

2016-04-28 08:51来源:水工业市场杂志微信关键词:海绵城市水处理行业雨水综合管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是海绵城市非常重要的具体量化的指标。《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将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为5个区,并提出相应的取值范围。

为保证《指南》的普适性,取值范围区间跨度较大,区间内高值和低值差距显著(见图2)。实际做规划时,技术指南中的分区可作为参考,同时应根据本地多年逐日降雨量,分析适合的径流控制量和对应的径流控制率。

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落实途径包括雨水下渗减排和直接集蓄利用。缺水地区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基于直接集蓄利用的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

雨水资源化利用一般应作为落实径流总量控制目标的一部分。实践过程中,雨水下渗减排和资源化利用的比例需依据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技术经济比较来确定。

案例

1.东莞生态园项目

东莞生态园位于东莞东部六镇中央的低洼地区,周边各镇区无序的工业化进程,导致园区内成为镇区垃圾堆放和污水汇聚、涝灾频现地。

海绵城市建设必须与排水防涝体系建设相结合,与治污、黑臭河整治相结合。东莞生态园采取“治水为前、生态优先、以绿为基、以水为源”的环境修复策略,在流域内采取一系列水环境工程,提高周边镇区的防洪排涝能力与生态环境品质,构建园、镇一体的“水生态经络”,使生态园成为六镇共同拥有的“公共资源”。

该项目在水环境规划中采用污水处理厂、大型人工处理湿地和人工生境湿地系统对城镇污水进行处理回用,实现园区污水资源化。借助生态园中央水循环系统形成再生水资源的利用,实现超过150平方公里城镇雨污水排放的综合循环利用体系。

此外,最有感知度的还是景观,该项目以生态园为核心,采用外部截污、内部清淤、扩渠、污水处理、循环补水、生态修复等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措施(见图3),重塑地区的水生态环境,形成滩、荡、塘、湖、渠、河等多种形态的水体景观(见图4)。景观设计渗透到了道路设计、水环境整治的细节过程中。

图3东莞生态园项目措施

延伸阅读:

【总工解读】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为什么他们入选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看了你就明白了

原标题:谢映霞:海绵城市建设与雨水综合管理研究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海绵城市查看更多>水处理行业查看更多>雨水综合管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