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土十条”透漏出政府治理土壤污染的决心

2016-06-06 11:11来源:中国评论关键词:土十条土壤污染土壤污染防治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土壤作为大部分污染物的最终受体,其环境质量受到废水、废气、固废等污染排放的显着影响。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不均匀性、难可逆性治理等特征,污染因子多样、形成机理复杂,治理往往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中国的土壤环境问题是在多年的快速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长期累积形成的,存量和增量压力均十分巨大,形势不容乐观,根据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全国土壤总超标率达16.1%,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9.4%、10.0%、10.4%、11.4%。中国土壤环境状况堪忧,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之一。

中国网刊登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副主任董战峰文章称,中国的土壤污染防控工作主要处于试点探索或者起步阶段。虽然自上世纪80年代中国就开始推进土壤污染防控工作,但是主要还是集中在土壤污染的防控机理研究、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试点项目、土壤环境污染水平调查、土壤环境质量政策法规标准制定、规划出台(主要是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等工作层面。总体上看,土壤防控工作的底子比较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尚未形成,特别是缺乏一个统一的顶层设计和行动纲领,对中国土壤污染修复与治理的治理目标、原则、重点任务、关键举措、政策机制、实施保障等进行统筹谋划、系统设计,统一组织实施,扎实有效推进。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土十条》)的出台是应时之需,反映了中国政府对土壤污染防控问题的高度重视,反映了社会各界对土壤环境质量安全保障的殷切期待,是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决向土壤污染宣战的一项重大举措。应该说《土十条》基本建立了一个中国中长期的土壤污染防治框架,为中国下一步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一个具体蓝图。

突出以环境质量改善和保障人居健康为基本导向

文章表示,土壤安全事关食品安全与公众健康,是基本的民生保障,加快推进土壤污染修复治理迫在眉睫。《土十条》的编制突出以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和维护人居健康为基本导向,并且考虑了中国土壤污染治理的现状、发展阶段等客观情况,力图目标可达、任务实在、保障得力、实施有效。

一是把问题导向、底线思维始终贯彻在《土十条》的条款项中,直面中国土壤污染防控存在的方方面面问题,特别强调坚决守住影响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的土壤环境质量底线,并在开展调查、摸清底数,推进立法、完善标准,明确责任、强化监管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是既坚持突出重点,同时也突出有限目标。《土十条》立足中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重点当前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土壤环境问题,以农用地中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中的污染地块为重点,综合考虑了前瞻性、阶段可达性,根据中国土壤污染防控的现实国情来设定阶段性可达的目标,提出了土壤污染防控的三步走的阶段目标:到2020年,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到2030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全面管控。到2050年,土壤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为了增加可操作性,《土十条》对2020年、2030年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两项“旗舰”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三是强调通过实施分类管控、综合施策,既严控增量,也管好存量,实现不同类型、不同用途土壤污染防控治理的全覆盖,来实现土壤环境质量改善和维护人居健康。对于农用地,根据污染程度将分为三个类别,分别实施优先保护、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等措施;对于建设用地,按不同用途明确管理措施,严格用地准入;对未利用地也提出了针对性管控要求。在具体措施上,则对未污染的、已经污染的土壤,分别提出保护、管控及修复的针对性措施,

着力解决中国土壤污染防治面临的十大突出问题

文章分析,《土十条》提出了10条、35款具体举措,直面中国土壤污染防控面临的突出问题,来回应当下中国各界对土壤环境质量安全保障的关切,包括调查摸底、立法建规、农地和建设用地分类管制、严控增量、源头监管、修复治理、科技产业、治理体系、考核追责等,建立了中国土壤污染防治的系统管理链条。具体而言,一是逐步建立完善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信息系统,开展土壤污染调查和评估,对全国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状况摸底;二是推进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强化环境监管执法;三是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推进严格管控类耕地的用途管理,着力推进耕地和林地、草地、园地等的土壤环境安全管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四是对建设用地实施用途分类管控,严格监管责任,强化准入管理,来防范人居环境风险;五是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加强空间布局管控,严控新增土壤污染;六是加强工矿、工业、重金属、农业等行业部门的污染源监管,扎实做好土壤污染预防工作;七是开展污染治理与修复,明确相关工作的责任主体和实施措施,强化督查、评估和信息公开等,促进逐步改善区域土壤环境质量;八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发挥土壤环境防控的科技支撑力度,积极推动监测、修复、治理、评估等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产业支撑;九是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激励政策,创新市场环境和政策工具,深入推进公众参与,着力构建土壤环境治理体系;十是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各相关部门、企业等相关方的责任,加强目标考评,严格追究有关责任,促进《土十条》得以贯彻实施。

原标题:“土十条”透漏出政府治理土壤污染的决心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十条查看更多>土壤污染查看更多>土壤污染防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