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固废处理垃圾处理评论正文

【分析】垃圾分类处理路径理论性思考

2016-06-08 13:41来源:环卫科技网作者:顾云海关键词:废弃物垃圾分类垃圾处理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这个反向操作路径,是把垃圾定义为:“垃圾是会污染环境的废弃物”,这是改变运行路径的前提。与目前的运行路径相比,是相反的运行路径,主要表现在三点:一是降低垃圾存在的资源性交易价格,(笔者15年写过一篇垃圾分类的真相,就谈过垃圾资源性交易存在的各种弊端),目前是增加垃圾资源存在的交易价格;二是行政体制的相应调整,行政权力管控得力,政策能够支持,管理关系顺畅,流程稳定运行;三是物流产生经济来源,这就要求管控渠道,是封闭的系统,资金流改变,目前是开放的系统。封闭的系统,可以带动各个子系统走向最终目标,这是这个理论的落脚点,准心目标的高度聚焦,由此确立组织管控目的和总目标或者说使命和远景。

目的:防止垃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目标:把每一处废弃物带入正确轨道,并反作用于前端材质的运用,实现循环经济。

目的和目标明确,才能找准方向,才能在认识问题上,澄清一些问题,统一到一个认识高度。不再纠葛一些讨论来,讨论去的问题,始终找不到答案。笔者认为,整个答案来自这样一个运行理论基础:“以基层自治组织(居委和村委)为源头管理主体,第三方服务为运行监控主体,细分服务市场,理顺相互关系,街镇执法保障支撑,职能部门政策支持,基层自治组织区划板块内,搭建参与者互动渠道,围绕各物流节点指标持续优化,分类垃圾正确对接物流系统,物流网络渠道整体规划布局,开通每一废弃物处理路线,以第三方支付管控各环节规范化运行”。这是全过程正确处理渠道的打造,简单的说:“把垃圾看做是污染环境的废弃物,是需要通过全面管控来达到正确流动和处理,实现在大系统内闭环运作和持续优化,而运行管控的源头在基层自治组织”。通过源头垃圾正确的操作,环节点的指标控制,和正确移交,管控物流系统。实现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同步运行。以源头的操作,移交,管控整个过程,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全面管理。

推进步骤:

首先寻找优质DNA,找准模子。包括基层自治组织管理权限;街镇支持事项;职能部门政策支持事项;操作标准、要求;基层自治区划板块达到的目标;各参与组织的相互关系及性质定位;商业模式,即资金的来源与运行。这些问题搞明白,才能找到一个围绕村委、居委开展分类的优质细胞,才能从源头管控垃圾的正确流向。第二推开复制。根据优质细胞为参照,进行核裂变,快速复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三步完善末端处置及循环加工厂。加快末端处置场的布局和运行,围绕5类末端开展源头对接工作,(1)集散加工中心,主要是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固体且稳定)的集中和快速中转,对接循环利用和处理;(2)湿垃圾,生化处理,或其它技术处理设施;(3)干垃圾,末端焚烧;(4)枯枝落叶,加工、利用、土地改良或修复;(5)建筑装潢垃圾,填埋、再利用及再生。第四实现闭环优化。围绕5类末端处置,物流总体规划和布局持续完善,实现大系统内的闭环优化,实现供应链全面管理。最后末端处理反作用前端材质开发。物流体系是完善的,运行是封闭的,就可以管控前端产品材质的运用,是否符合末端处理要求,并且收取委托回收物流费用,进入循环经济。

当你知道你丢弃的任何东西,知道它的流动渠道,或许垃圾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已降至最低。我们的目标,不是垃圾减量,垃圾减量这一目标,可能严重阻碍可能采取的正确措施。只要向自然开采资源,就进入了垃圾的渠道,减量应该是前端,减少包装,减少开采,而过程要防止产品到垃圾所形成的污染,在此之下,要使垃圾尽可能的资源利用,减少向自然要资源。基于这样的排序,我们的目标是,把每一产生的垃圾带人正确轨道,实现体系运作闭环优化,并反作用于前端材质的运用,实现循环经济,减少向原始自然要资源。假设结果实现,将推动一系列问题改变。

实施效果:

1、降低路面污迹,避免路面垃圾产生,提高路面整洁度,马路保洁力降低;

2、垃圾有效集中,垃圾清运效率高,速度快,运行费用低;

3、马路保洁从垃圾收集中解放出来,工种细分,保洁工具升级,保洁精细化;

4、居、村网格内,环境卫生整体提升,河道保洁力降低;

5、规避政府体制上多头管理的矛盾,通过第三方监控平台功能和基层互动管理工具,将源头垃圾正确移交物流公司;

6、发展垃圾处理上、中、下产业链,突破垃圾处理瓶颈;

7、降低不必要的政府采购项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8、街镇垃圾处理费,急速降低;

9、垃圾末端处理成本降低,垃圾处理污染程度最低化;

10、控制垃圾回收前端市场,不规范回收人员退出收集市场;

11、控制了中端的回收市场,不规范可回收物堆放点消灭;

12、控制了流通渠道,就控制了末端的垃圾处理、规范了垃圾处理;

13、垃圾正确流动,降低了垃圾对土地、空气、水体的污染,减少治污成本;

14、控制土壤修复的增量部分,排摸并锁定存量部分,加快土地修复步伐。

15、状态的引导作用,管理圈的互动,市民垃圾分类逐渐形成习惯,文明素质全面提升,垃圾二次分拣退出分类环节。

16、正确的渠道构建,末端处理结构的完善,又可以反作用前端产品材质的控制,进入循环经济。

原标题:垃圾分类处理路径理论性思考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废弃物查看更多>垃圾分类查看更多>垃圾处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