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场地修复评论正文

毒地修复要做放心工程、民心工程 当从源头关注二次污染

2016-06-12 08:19来源:土壤观察作者:翟静宜 朱毅关键词:土十条土壤修复土壤污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江苏是化工大省。据媒体报道,江苏化工企业数量全国第一,规模以上化工企业有4500多家,其中危化品生产企业就有2500多家。国务院安委会确定的60个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重点县(市、区)中,江苏占了11个。江苏省原有化工企业2.1万家,在关停7000家之后,依然剩余1.4万家。

在常外毒地事件已经形成舆情沙尘暴的情况下,苏化地块修复一旦出现施工过程中周边居民中毒现象,毒地恐慌蔓延,谣言乘虚而入,政府将陷于被动。届时再回应市民的关切,极大可能被认为是在洗白,或在防止二次污染上不作为。

信息公开是社会有效监督的前提,也是与公众进行沟通、在可控范围内释放风险的基础。社会监督作为制衡开发商不当行为的力量,不仅是政府主导城市毒地开发真正走向绿色循环的重要支持,更是激发全社会关注和参与土壤污染治理的必要途径。

二、做民心工程,到毒地规划的源头去解决问题

媒体报道,环保部陈吉宁部长在“展望十三五”系列报告会上表示,土壤污染防治的思路与水和大气的治理有很大不同,关键是风险管控,要先知道一块污染土壤对饮用水和空气有什么风险,然后通过改变土地用途消除这一风险。

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则指出,土壤修复行业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不具备大规模修复的条件,未来风险管控将是土壤污染防治的主要方向,不一定所有的污染土地都要马上治理。

土十条”第四条明确提出,要实施建设用地准入管理,防范人居环境风险。地方各级国土资源、城乡规划等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污染地块的环境风险,合理确定土地用途。

从土壤污染严重,到出台政策、完善法律法规,发达国家同样经历了从大乱到大治的过程,其治理污染土壤的经验值得研究和借鉴。

比如,国外将“可持续性修复”定义为“实施修复技术带来的效果一定要大于修复工程的环境影响”,意指修复过程必产生不利环境影响,没有把握实现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就不要轻易动手。

再比如,澳大利亚很多受污染严重的土地经评估和权衡后,最终并没有转型成商住用地。获过多项大奖的澳大利亚BP石油公司遗址公园就是在原BP石油公司场地改造后建成的。

英美等其他一些发达国家,受污染严重的土地也往往被建成大型森林公园,通过广种树木植被、建立生态系统等使土壤得以自然修复。我们的城市,是否也需要对毒地的恢复多一点耐心,从而摒弃在毒地用途规划上的急功近利,将土壤污染治理真正做成安心工程、民心工程?如图2-4:

延伸阅读:

2016年中国土壤修复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市场投资前景分析

原标题:毒地修复要做放心工程、民心工程,当从源头关注二次污染|观察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土十条查看更多>土壤修复查看更多>土壤污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