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评论正文

环保产业如何优雅地与资本共舞

2016-07-05 09:03来源:中国科学报作者:李惠钰关键词:环保环保产业环保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环保政策的出台力度是空前的,带来的环保需求也是巨大的,目前我国环保产业规模已达4.5万亿元,逐渐成为新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PPP(公共私营合作制)、第三方治理、海绵城市、黑臭水体等一系列环保新概念催生出数以万亿计的巨大市场,吸引着各路资本竞相追逐。

“中国的环保产业已经进入大资本时代。”6月29日,在2016(第十届)环保产业创业创新论坛上,E20环境平台董事长、首席合伙人傅涛表示,越来越多的环境价值和环境资产被资本识别,从资产变成资本,从资本变成融通,从融通变成金融概念。

不过,对于此前很少接触资本的环保产业,在融资的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困惑,如何与资本共舞?在傅涛看来,环保企业要用资本的语言解读企业价值,要向资本回答自己能够持续赚钱的逻辑是什么。

环保企业要用资本的语言解读企业价值。

环保不是政府的“自说自话”

“长期以来,环境产业都是‘伪产业’,我们的甲方,也就是地方政府没有从性价比的角度认真地对待环保。”傅涛直言,环保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行业,三四十年的国策也未能带动行业快速发展。环保产业的需求原点是政府的环境责任,但由于财权实权的不对等,导致政府缺乏做环保的信心。

“环保是政府的事,但不是政府自说自话,环境问题的解决没有政府是不行的,但仅仅依靠政府也是万万不行的。”在傅涛看来,资本是创业创新最好的伙伴,环境保护真正的基石是产业,引导资本进入产业,发现和解读产业价值,才能为环境产业整体增信。

但是,环境行业公共服务的公益性与企业经营的盈利性之间始终存在矛盾。“比如江南水务上市的时候,利润率达到10%,价格部门认为高了,但如果价格部门认为合适,上市公司的股价就一定上不去。”傅涛说。

除此之外,早期的环境企业还有着地域性特点,通过信息不对等来获利。而市场化的公共服务需要稳定的交流,需要企业在信息对称之下持续获利,构建商业模式。

在傅涛看来,在改善政企界面的同时,共创环境商道也是重点所在。“没有持续盈利的商道,就没有真正的环境产业,也不能真正和资本市场对接。一个企业靠关系、靠信息不对称发展,不可能得到资本长期的认同。有了商道,环境企业就不再是代工厂,才有了进一步生长的可能。”

傅涛表示,环保产业资本融通的时代已经来临。环境资产和环境价值越来越大比例地进入资本对价的范围,过去很多环境基础设施还停留在资产阶段,没有进入到投融资体系,现在则被资本识别,成为资本的对价工具。

另外,环境价值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体现。“很多软性的,不能成为价值的东西,开始进入价值,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越来越多的环境价值和环境资产被资本识别,从资产变成资本,从资本变成了金融概念。”傅涛说。

“企业需要用资本与未来对话,资本要把握投资机会,需要识别产业格局,需要携手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张丽珍补充道。

原标题:环保产业如何优雅地与资本共舞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环保查看更多>环保产业查看更多>环保企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