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环保环境修复土壤修复市场正文

节能环保产业跟踪报告:环评市场化放开孕育新空间

2016-07-14 08:44来源:中信证券关键词:节能环保大气污染防治环评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有鉴于此,2015年3月,环保部印发《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要求全国环保系统所属评估机构全部脱钩或退出环评行业,部直属单位的8家环评机构率先在2015年12月31日前脱钩,省级及以下环保系统环评机构分两批分别在2016年6月30日、12月31日前全部脱钩,彻底解决环评技术服务市场“红顶中介”问题。

2015年底,环保部直属的8家环评机构已完成脱钩,全国各地共有140家环评机构脱钩成功。今年初,陈吉宁向媒体承诺年内脱钩200家隶属于地方的“红顶中介”。今年4月11日,环保部发文“催促”150余家“红顶中介”加快脱钩进度。此外,环保部也加大了对环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整顿,对环评工程师“挂靠”行为进行严厉打击。2015年至今,环保部已通报批评了163家环评机构,并对75名环评工程师予以批评惩处。

2016年7月初全国人大也对环评法修改,对“未批先建”项目的处罚力度明显加大。首先,明确取消原法条中的“限期补办手续”,杜绝建设单位事后补办手续的心理;其次,处罚金额由原来的5~20万元,变为建设项目总投资额1%~5%的罚款,加大建设单位违法的成本;最后,可责令建设单位恢复原状,明确建设单位违法建设后的环境治理修复责任。“红顶中介”的退出(预计1/3解散,1/3下海,1/3国资委)以及行业执法力度趋严,会推动环评行业将朝着规范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给予资本市场更多的投资机会。

环评通道优势显著,百亿市场空间逐步释放

对于建设项目环评,在《环评法》发布之前,国内就已经有了实践。2000~2006年,环保部门审查的建设项目环评呈现良性增长态势。但是2007~2009年,建设项目环评数显著减少,或与当初政府急于刺激经济,放松对投资的限制有关。2011~2014年,建设项目环评再次恢复稳步增长趋势。环评具有很高的通道效应,环评企业对于项目环境治理关键点把握最为准确,对于后续环境污染设施建设和治理协同效应较大,如2014年,环保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投资总额达37万亿元,其中环保投资1.31万亿元,具体协同效应相关环境治理服务企业布局切入环评(环评污染治理项目工程通常通过招投标,并不与环评存在利益冲突)。

根据国家计委、环境保护部出台的《关于规范环境影响咨询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环评收费标准会根据项目投资额、行业系数、环境敏感程度等来计算(表3中环评公司收费是第一和第二行,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是由环评公司负责,而评估是由相关地区的评估中心负责),金额从几万到上百万不等,2011年全国执行环评的建设项目数约38万,保守按照平均3万元/个环评收费标准(环评报告表收费较低),环评市场产值超过100亿/年。不完全统计70%环评市场都被相关“红顶中介”掌握,后续脱钩到位及环评逐步市场化有望推动体制内蛋糕释放。

表3:环境影响评价收费标准(单位:万元)

原标题:节能环保产业跟踪报告:环评市场化放开孕育新空间(图)
投稿与新闻线索:电话:0335-3030550, 邮箱:huanbaowang#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环保查看更多>大气污染防治查看更多>环评查看更多>